《早安京剧》系列公众号,全天候陪您赏玩京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戈宝栋戏曲文集

王如昆编

理解万岁!热心万岁!

我们说,京剧艺术博大精深,她体现了民族精神,不愧为国粹……得,报刊上一些大权在握的权威人士,他们是这么说的:“京剧的节奏太慢,听不懂,是老人艺术,是博物馆艺术,不合时代潮流……总之,该消亡了!”

可是热爱京剧的老百姓却不买这个帐,他们在全国,包括在海内外,集聚于公园、茶舍、甚或私寓,仍然兴高采烈地“老唱老戏,老戏老唱”。近期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票友大奖赛,盛况空前,登台表演的参赛者,唱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有板有眼,甚至打破了“票友刀枪不入”的迷信,照样舞枪弄棒,其艺术水准可令专业演员咋舌!这台节目收视率特高,台上的表演者及电视机前的观众,几乎同时都疯狂了!相对全国十多亿人口而言,也许成不了“大多数”,然而绝对人数却超过欧洲一些大国的总人口,这个事实给了那些持“悲观论”的专家一记响亮的耳光,这么多人理解京剧,多么伟大,可以相信,冲破某些误导的舆论障碍,能使更多人理解京剧。

除了理解,这人群中还不乏热心人。首先在专业队伍中,有那么一些执着的从业者,他们不为金钱诱惑,为事业甘受清贫。虽然他们的演出津贴比那些歌星们低廉得多,但是让歌星们的学一段京剧,无不说“那真难啊”。唱,还算是简单的,至于身段上的一招一式,更是要流多少汗水,才能够做到边式和漂亮。市场上的“一分钱,一份货”,在艺术领域中未必如此。这些专业演员,他们并不为此感到委屈,只要听到知音者的掌声,便能取得心理平衡,他们是现实生活中的俞伯牙。面对这不公平的待遇,只能以“热心”二字来解释。

还有许多业余戏迷和票友,他们将振兴京剧作为自身的历史使命。不仅在时间与精力上全身心地投入,甚至将自己血汗的积累也搭上了。为了振兴票房,愣是在资金极度短缺的情况下蓬勃兴旺。若说大款只认钱,也不尽然,山西有一位姓冯的农民企业家,他原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兴办企业赚了钱,将资金投放到振兴京剧的事业中去。东北的女企业家张枚女士,几乎将其主要收入都用于振兴京剧的事业中,她联合女企业家集团连续举办全国甚至世界范围的票友活动,在当地开办京剧教育事业,成果累累。天津一批热心人筹集了振兴京剧的社会基金,全靠他们以两条腿奔波,凭他们“三寸不烂之舌”的“磨功”,征集起来的。没有这些热心人哪来这个大好形势。

提起热心人,不得不提到我京剧事业推波助澜的喉舌——民间报纸:台湾的《弘报》和《申报》,大陆的《京剧票界》报。他们自筹资金,自己组稿,自己出版发行。除社会效益外,无利可图。有时反而遭来一些骂声与嘲讽。在如今商品经济时代,并非什么都是待价而沽的。《弘报》与《京剧票界》报的撰稿人,一概不受稿酬,但是质量往往高于高价收买的遵命文学。这些都是出于一片热心,一片诚心。

一个理解,一个热心维系着京剧艺术的存在。曾记否?当年昆曲面临灭绝的关键时刻,一批痴迷昆曲的热心人办起了“昆曲传习所”,培养了一批“传”字辈昆曲传人。好一个“传”字,它凝聚了民族艺术的精神、灵魂和希望,使昆曲得以新生。如今京剧面临的形势虽然还谈不上乐观,但比当年昆曲是好得多了。那便是理解的人和热心的人多的多!

理解万岁,热心万岁,并不意味着“登龙廷”,“做皇帝”,而是针对某些“专家”们的“悲观论”“消亡论”的反动,只要理解者和热心人还在,京剧的寿命还长着呐,不信,咱们走着瞧------。

(原载台湾《弘报》第159期2004年1月12日 三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