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报特约记者 闻一楼 本报记者 陈子帅
近年来,汉服成了一种新流行。据统计,双11期间,“过年汉服”“新春汉服”等以红色为主色调的汉服日均销量较前一个月增加530%。
汉服市场的火爆增长背后,是汉服文化正在更深地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同时强势进军国内外时尚圈。中国知名服装设计师许伦的很多作品都融合了中国古典服饰元素与现代剪裁方式,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自己属于国内最早穿汉服的一批人。那时,很多人还把汉服视作“奇装异服”,甚至有人会误以为他穿的是“日式和服”,但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身着各式汉服的人行走在大街小巷。
据了解,不同制式汉服的穿法不同。以曲裾为例,正确穿法是先把中衣和下裙穿在身上,然后再穿外面的曲裾,最后绑上腰带。围绕一些汉服穿法是否规范的争议,许伦认为,一方面,“穿错”“冒充”汉服这种情况源于很多人对汉服还不够了解,与汉服相关的科普教育力度不足有关;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文化复兴以及古今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一些误解或所谓错误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同时,随着古代服饰元素与现代生活结合的趋势增强,人们其实也会越来越接受更多样的融合。
近期,一些与汉服相关的文化活动也为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推广与应用提供了案例。曹县汉服协会会长胡春青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汉服展览、文化节和工作坊等互动体验或教育活动,都是有效的汉服文化科普形式。“汉服活动还可以与历史教育相结合,以增强民族自豪感。”
今年以来,“汉服出行日”“汉服文化周”“汉服巴士”等文旅活动在全国各地相继展开,让游客亲身感受汉服的历史、技艺和礼仪;一些商家推出了汉服租赁、汉服体验馆、汉服主题餐厅等服务;很多汉服品牌还推出适合日常的“新汉服”,并与知名游戏、博物馆等国风IP联名,积极拓展汉服的风格边界。
有分析指出,汉服市场已由过去单一的成衣销售,变成了现在与文旅紧密结合、以沉浸式体验为主的休闲活动,成为一种时尚和独特的文化符号。
如何做好传统与创新的平衡,是很多“汉服圈”内外人士关注的课题。许伦认为,在汉服的改良过程中,一些古老元素或技艺是不会变的。同时,传承与发展是合二为一的。
“因为如果仅仅是复制粘贴的话,文化就无法得到推进,而把古老的东西现代化,既有对历史传统的传承,也有对现代生活方式的尊重。”胡春青认为,一些汉服衣袍宽大,适合赏花赏春,但不适合挤地铁或开车等现代生活,把它改良得更简约,才能让大家更愿意穿。一些比较有规制的汉服,可以鼓励大家在节日盛典或婚礼等重大仪式上穿,而一些日常穿着,则需要服装设计师的提炼,使其更适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胡春青说:“设计汉服商业化路径时,需平衡文化传承与商业可持续性。这包括发展多元化的产品线,同时保持对文化的正确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