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古代中国文化融合最为典型的朝代,应该就是元朝。

这是一个由北方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其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蒙古族与汉族两种不同的文化习俗起着重大影响。

除此之外,元朝骑兵擅长对外开拓,在南征北战的过程中,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同样也不可避免地传入中原大地。

文化体系十分广泛,若单从抽象层面分析,很难理清具体的头绪和逻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我们从文化体系中选择一类分支,饮食文化,将之作为样本,研究元朝时代人们的吃喝大赏。

元朝人在饮食方面十分讲究,他们不仅要吃喝得宜,还会发展饮食艺术。

元朝时期,民间社会出现了哪些经典美食?这一时期又出现了哪些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社会习俗?

肉奶制品,十分常见

若有机会去往北京,一定不能错过当地的一道特色美食,涮羊肉。

在熊熊燃烧的火炉上架起一口大锅,往锅中倒入秘制清汤汤底,加上鲜嫩的羊肉片,一涮即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手边摆着酱料碗,羊肉片沾上精心调制的酱料,随即迸发出多层次的口感,给人极致的味蕾享受。

《舌尖上的中国》里面说,最高端的食材往往会采取最简单的烹饪方式,涮羊肉就是这样。

只需要一丢,一涮,一蘸,美味即刻就能诞生。

这种特别的食用方法,让人们感受到了羊肉原汁原味的鲜美口感。涮羊肉这种做法,在北方地区也极为盛行。

它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之上,还得追溯到元朝时期。

众所周知,元朝是一个由蒙古族建立的封建政权,与历朝历代的政权皆有极大的不同。

过去的封建政权,中原文化的纯粹度多达百分之百,每一个开辟新时代的君王,他们不管生活在南方还是北方,总归被笼罩在中原大地的边界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元朝不同,蒙古族在南宋时期一路南下,与南宋朝廷军队一同联合消灭金国,而后蒙古族士兵倒戈相向,将矛头对准南宋军队。

南宋将军陆秀夫背着懵懵懂懂的小皇帝跳进海里,这件事情庄严而惨烈,宣告着南宋王朝的结束,也揭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序幕。

从此以后,以蒙古族为尊的天下便建立起来。

过去的蒙古族贵族生活在北方草原,随着元朝的建立,他们搬迁到了中原地带,建设国家首都,协助统治阶级治理天下。

虽然生活的地点发生了改变,但是刻在蒙古族人骨子里的生活基因却未发生较大改变。

他们的饮食习惯,居住方式,穿着打扮以及种种社会习俗,都还遵循着传统的框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涮羊肉这道美食,它曾经是草原中原的独享,随着元朝定都中原,涮羊肉也被他们带到了中原大地,逐渐普及为北方地区较为经典的食物。

从涮羊肉这道菜中可以看出,蒙古人对羊肉情有独钟,事实上,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在餐桌上的频率最高的肉制品也正是羊肉。

在北方土壤肥沃,草料丰盛的草原之上,肥美的羊总是成群结队地出现。

那个时候,评价一个普通的蒙古族家庭是贫穷还是富裕,并不是看他们的居住环境,也不是看他们的穿衣质量,而是看他们家中拥有多少头羊。

羊在蒙古族人的生活中有且只有两个职能,一是提供肉类,二是提供奶类。

元朝人只吃羊肉,不吃牛肉和马肉,也不吃猪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因为,牛在中原大地承担着耕种的重任。它是普通民众在农业生产当中的帮手,人们不可能为了一时的口腹之欲,去伤害可以帮助自己创造更多劳动价值的动物。

除此之外,牛奶也是人们生活中存在感最高的奶制品,底层民众经济购买能力低下,喝不上羊奶和骆驼奶,所以只能选择牛奶。

牛奶虽然味道较腥,但是加热或加入糖分之后便可以产生鲜美的口感,由此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

牛的用途如此广泛,人们自然不会轻易将其伤害。

至于马肉,除了在陷入战场困境之中的人们会使用之外,平时大家都不会如此残忍。

这是因为,膘肥体壮的马可以被驯养为战马,而战马是决定一场战争胜负结果的重要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蒙古人最擅长训练骑兵,战马是骑兵必不可少的战友,不管是当初征伐南宋军队,还是后来向亚欧大陆西边开拓,战马都为元朝朝廷输送了极大的价值。

骑兵的战斗力总是高于步兵,而骑兵身边必不可缺的战马,自然也不是人们轻易可以伤害的对象。

在某些元朝贵族家庭,除了公马之外,人们会特意豢养一批母马。

大家不会从母马身上取食,豢养母马,其一是为了繁衍后代,其二是为了取得马奶。

由此可见,奶制品在元朝人生活中的存在感有多高。

除了传统的蒙古族经典食物之外,在对外交流过程中,元朝也出现了许多带有其他民族色彩的饮食文化。

比如与中原文化相关的清蒸、爆炒、煎炸等特殊的烹饪方式,这让原本单调的肉制品呈现出更丰富的味道,让元朝人体会到了不一样的美食享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与波斯帝国等国家交战的过程中,元朝人也学到了许多重口味的食物制作方式。

波斯及周边地区的民众在烹制肉类时,往往会有香料对肉类进行事先腌制,元朝人发现,经过腌制的肉类,本身自带的腥味不知不觉消失,调味品的味道更能渗透进肉内。

这让他们宛如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喜,所以回国之后,他们也将这种制作方式进行推广,民间的家家户户,也因此而学到了更多的烹调手法。

涮羊肉,打边炉,腌肉,这些经典菜品流传至今,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元朝人生活中的浮光掠影。

与饮食文化相关的种种生活习俗,也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研究价值。

比如诈马宴,如今的我们或许未曾听说,但在元朝时,这种习俗社会影响力极其广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饮食盛会,注重细节

诈马宴,顾名思义,这是在元朝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场盛会,几乎是全体元朝贵族人共同参与的盛事。

本着尊重蒙古族人饮食习惯的原则,诈马宴上出现的菜品大多以肉类为主,素菜则作为补充搭配的角色出现。

牛肉和羊肉是宴会当中的主角,考虑到这样的盛会一年只有一到两次,所以人们会放开过往的束缚,大肆享用原本不能轻易食用的牛肉。

至于羊肉,它通常都是整只出现,烤全羊,涮全羊,片羊肉,羊排,这些都是诈马宴上经常出现的经典菜品。

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肉类之外,诈马宴还会出现许多高端食材,尤其是元朝建立中原大地的统治秩序以后,其食材种类就更为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遥远的东部沿海地区运过来的海参鲍鱼,从江南鱼米之乡运来的优质大米,从两广地区运来的珍奇水果,从华北地区送来的乳鸽,这些食物让久居北方草原的蒙古族人大开眼界。

元朝时期的诈马宴上,属于汉族文化的精致小菜和甜点,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乳酪,蒸蛋,麻薯饼,这类甜点可以成为宴会的完美收官之作。

在参加这类传统宴会时,他们除了可以尽情享受口腹之欲之外,还会注重个人穿衣打扮上的细节,使自身品味和审美风格与宴会的整体格调适配。

能够得到参加宴会资格的角色,都是毋庸置疑的贵族人士,他们在经济能力上不容小视,所以他们也更加注重高层次的审美体现。

男人参加诈马宴,往往会佩戴盔甲,穿上战靴,手持大刀,看起来英姿飒爽。

蒙古族是属于中国的战斗民族,所以男人们也格外在意自己在战场上的气势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套装备穿上身,他们看起来更加威武高大,所以气场自然两米八。

他们在用餐时,也以豪放为主要风格,刀割羊肉,手抓羊肉,大碗羊汤,对他们而言就是最好的食物。

在男人们的衬托之下,女人们的打扮则显得精致许多。

大家都穿上蒙古族的传统服饰,身上戴着全套首饰,头上也戴着各种珠串,光鲜亮丽地出现在宴会之上。

她们是整个宴会中最靓丽的风景线,在男权社会中,也成为了男人身边的点缀。

虽然这样的想法很是落后,但不得不承认,在那个时代,女人打扮得越漂亮,男主人的脸上越有面子。

为了展现自己对诈马宴的重视,男女主人每天赴宴时都会穿上不同的服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般这类宴会会开设五到七天,所以在这段时间里,每一个人身上的衣服都不能重样,而且色彩的搭配和细节的把控,需要与宴会的整体格调匹配。

如果宴会场地的大背景为橙色,参加宴会的人穿上一身白色衣服,那就显得不太和谐。

用餐餐具,发生改变

在北方草原时,蒙古人其实并不经常使用餐具,他们生性豪迈,常常会用手抓取食物,不拘小节。

但是建立元朝统治以后,贵族阶层更加看重体面二字,所以不会再像之前那样奔放而无所顾忌。

一开始,他们常常使用刀叉,毕竟在吃肉时,刀叉会比筷子更方便,用小刀一割,他们就能从羊身上取肉,用叉子一叉,他们就能把鲜美的肉送进嘴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来随着民族文化交流程度的加深,元朝蒙古族人发现,汉族人使用的碗筷同样也十分便捷。

尤其是当他们的餐桌上出现各种时兴蔬菜和精美甜点以后,叉子的适用范围就不再像之前那样广泛。相比较而言,筷子能够帮助他们取得任何想要的食物,他们对筷子的依赖程度也在逐渐加深。

到了元朝末年,蒙古族人几乎已经实现了80%以上的汉化。

在饮食文化上,汉族传统的饮食习惯已经逐渐占据上风,在饮食习俗上,他们保留了传统习俗,也增加了更多属于汉族的习俗意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饮食文化往往是一个时代具体文化特征的投射,在了解这一时期的饮食文化的同时,我们能够深入分析总体的文化发展趋势。

见到元朝的饮食逐渐向多元化和多样性转变,我们便能清晰地感知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局面,同时也为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而自豪。

参考资料:

《元朝饮食文化大赏》

《元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