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初步了解是失温导致。

文2951字,阅读约需8分钟

新京报记者 吴梦真 编辑 刘倩校对 李立军

5月19日,一名女子在江西萍乡武功山徒步时失温遇难。

5月21日下午,武功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新京报记者,遇难女子是一名徒步爱好者,当天走的是徒步路线,反穿武功山,并非购票进入景区。“可能是装备不足,遇上了极端天气。事发后,景区第一时间派出救援队,但女子在返回的途中已经不行了。”上述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政府相关部门已介入处理。

一名徒步爱好者告诉新京报记者,自己19日下午完成反穿下山。“我们上山的时候天气很好,过了一晚,19日开始狂风暴雨。有时候会突然一阵强风刮过来,我背着背包快160斤了都站不稳。”该徒步爱好者称,下山后自己在徒步群里看到了女子失温的消息。

21日下午,新京报记者从万龙山派出所获悉,当地警方已介入调查,初步了解是失温导致。

━━━━━

登山时迷路、失温怎么办?

记住这几条关键时刻能保命

▲秦岭美景举世无双,但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资料图/IC photo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秦岭美景举世无双,但其复杂的自然环境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资料图/IC photo

近些年,户外运动热持续升温,但不少人缺乏必要的安全知识而盲目行动。中国登山协会户外教培平台提示,徒步登山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户外爱好者应尽量结伴同行。此外,爱好者在出发前应多了解一些关于迷路、失温等突发情况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关键时候可以保命。

提示

徒步登山等活动切忌独行

在所有关于徒步登山的相关注意事项中,禁止独自出行基本都排在第一条。

此次在攀爬秦岭过程中意外身亡的年轻人,便是独自一人。5月9日,他的遗体在冰晶顶附近被救援人员找到。冰晶顶海拔3015米,是秦岭第四高峰,被誉为“秦岭明珠”,近些年已成为驴友(注: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的网红打卡地。冰晶顶因其高海拔、低气温、山顶布满巨石等,给攀爬者带来很大挑战。

去年10月21日,西安市鄠邑区委办公室、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秦岭鄠邑段重点区域封控管控的实施方案》的通知,表示将加强冰晶顶核心保护区和圭峰山、将军山等网红打卡地的执法监管与封控管控,有效引导、劝阻劝返非法穿越游客,依法依规、从严惩处提供非法穿越服务的个人及团体,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秦岭区域宁静、和谐美丽。

为服务广大户外运动爱好者,有效防范户外安全事故发生,中国登山协会近些年也推出了户外教培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并在全国推行户外安全教育计划,围绕“科学、文明、安全、环保”四大理念开展宣传普及工作,受众累计超过千万人次。平台提示,徒步、登山作为具有挑战性的运动,有着一定的不可测性,风险较高,登山过程中严禁独自出行。一个人在山上遇到危险时,无法及时得到帮助可能会导致事态恶化。同时,爬山对身体耐力要求较高,一个人长时间爬山,很可能会因为体力不支而遇到危险。

更重要的是,在陌生的山区因为缺乏导航和方向感很容易迷路。单独爬山时,没有同伴交流和讨论路线,容易迷失方向。在没有同伴可以分担的情况下,人在陌生环境中容易心生恐惧。一旦遇到危险,很难被及时救助,也增加了救援难度。

平台倡议,户外爱好者徒步、登山时,尽量结伴而行,统一行动。同时,出行前应准备好各种相应物资,以便遭遇险境时自救。即便是有足够经验的资深户外爱好者、探险家,在独自出行时也要带好足够的物资,诸如备用衣物、哨子、指北针、急救包、手电、便携刀具、绳索等。

自救

野外迷路时牢记“STOP”原则

冰晶顶位于西安市鄠邑区南部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东接跑马梁,西邻涝峪,南抵营盘沟,北挨太平峪,四周群山连绵,人迹罕至。此前,发生过多起登山者在冰晶顶迷路的情况。

平台介绍,在户外陌生环境里很容易迷路,尤其是在灌木丛生的树林、峡谷中的分岔沟口、遍布大石块的地方等,容易看不清足迹而在不知不觉中迷路。此外,在雨中、雾中或者傍晚时分,也容易因视野不好而迷路。

户外爱好者要避免迷路,需在出发前就做好准备,及时查看当地天气预报,并做最坏的打算。提前了解和搜集所到地区的地理信息,选择易辨认的地标,如山脉、河流、溪谷等。同时,学会使用手机导航,以及导航三大法宝(指北针、地形图和GPS)。攀登过程中,要沿成熟的路线行走,避免自行开路或擅自改变行动计划,判断不准方向时,切不可盲目前行。

如果做了最大努力,仍在野外迷路了,就要及时停止前进,尽快冷静下来,切勿贸然行进。这种情况下,国内外普遍使用的“STOP”原则,能提供有效的帮助。

“S”为Stay(留在原地),这是保持冷静的首要步骤。就近停下来把背包卸掉,节省体力,不要做无谓的消耗。 “T”为Think(思考),自问一些关键问题,有助于分析目前所处的状况,比如“我刚才经过了哪些关键地点?”“距离天黑还有多长时间?” “O”为Observe(观察),仔细观察四周,尽量找到一些标志物,如溪流、岩石、洞穴、公路,分辨四周声音,如流水声、车声,这些声音可以帮你找到安全区域。 “P”为Plan(计划),如果确定天黑之前走不出去,提早寻找好露营地点非常重要。天黑之前,需要找到生火的木材等。
防寒

做好预防措施,失温可以避免

冰晶顶海拔高,年平均气温为7℃到10℃。山顶阴面位置,5月份仍可见积雪。春夏之交,冰晶顶时有降雨,在巨石堆中行走更容易受伤。这种情况下,户外爱好者一旦没有做足准备,很容易出现失温情况。

爱好者在徒步、登山过程中,一旦因为淋雨出现浑身无力、打哆嗦、四肢发麻等情况,这多是失温前兆,要引起足够警惕。失温是一种身体产热和保暖能力长时间小于散热能力,从而导致体温越来越低的现象,主要是由环境低温、潮湿引起。

失温一般分为四个阶段。 轻度失温时,身体会感到寒冷,浑身不停颤抖,但仍处于可控范围,手脚会感到僵硬和麻木。 一旦出现乏力嗜睡,反应力下降,走路磕磕绊绊,说话开始吐词不清,双手无法完成一些最基本动作时,便到了中度失温阶段。 当人的意识开始模糊,对冷的感知变得迟钝,或者感觉不到太冷时,便进入重度失温阶段。这个阶段,人体已逐渐丧失活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部分或完全丧失,身体从剧烈颤抖发展为间歇性颤抖,间歇时间越来越长直至最后不再颤抖。 最后便是死亡阶段,这时候全身肌肉僵硬蜷曲,脉搏和呼吸微弱,逐渐昏迷。如果得不到及时救助,失温导致的死亡率很高。

徒步、登山目的地多为高海拔地区,气温要低于平地,理论上,海拔每上升1000米气温便会降低6℃。户外爱好者出发前,需提前了解当地天气情况,如遇恶劣天气要果断取消行程。同时,要记得多带几件衣服,保持身体干燥,若被汗水、雨水打湿,及时更换衣物。关键时候,帽子、雨衣、手套、围脖、防风衣、厚袜子、保温毯等都是能救命的。

此外,高海拔地区往往风大,流动的空气在高海拔地区会不断把热量从人体体表移走,这种“风冷效应”使体感温度在有风时会更低,一旦有失温前兆应尽量做好防风措施。同时,要防止脱水、避免过度疲劳,补充食物和热饮能有效预防失温。总之,失温在户外活动中虽然是致命的,但提前做好预防措施是可以避免的。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刘军

值班编辑 古丽

星标“新京报”

及时接收最新最热的推文

点击“在看”,分享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