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冤了,澄清了,道歉了!紧接着,救人男子又被认定为见义勇为。

5月17日,南京扶老人被讹男子在接受老人家属道歉的次日,又迎来南京市见义勇为基金会一行的登门拜访,基金会一行专程来到被讹男子工作地,给他颁发了证书和奖金,以及大捧的鲜花。

至此,一个让人心凉的误会,总算有了一个暖意浓浓的结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我在想,这个事情难道就这样收尾了吗?被讹男子的误会虽然解除了,也得到了应有的褒奖和肯定,但是那位讹人的老人和家属呢?

难道一句轻飘飘的“对不起 ”,就可以既往不咎了吗?这个讹人失败的成本未免太低了吧。

我一直不认同对家属定义的“误解”之说,因为从倒地老人和家属前前后后的表现来看,根本不像“误解”,更像是有意地碰瓷讹人。退一万步讲,老人酒后骑行摔倒,被扶起来后意识不清醒,误以为扶人男子撞了他,这种做法尚可以理解,因为你醉了摔了糊涂了,勉强解释得通。但你把儿子喊来之后的表现,就完全变了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被扶起后,声称是男子撞了他,随后打电话叫来了儿子。他儿子到达现场后,不分青红皂白就拉着男子非要上医院赔钱,尽管男子一再表示自己有行车记录仪,可以通过监控查看整个过程,但老人儿子就是一口咬定是男子撞倒的。老人儿子的无端讹人,惹怒了围观者,他们纷纷站出来帮男子澄清,但老人家属就是一根筋要赔偿,最后男子无奈报警,交警向家属解释了半天,男子才得以脱身。

看一眼记录仪,能浪费多长时间?你不听信围观群众也罢,记录仪总骗不了人吧,你有那个时间胡搅蛮缠,却不愿意多看一眼记录仪。此处用“误解”来解释你的真实想法,未必太牵强了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没有要求对方感谢,但至少不能诬陷我。”被讹之后,男子委屈地说。看到男子的话,让我感到一种莫名的悲凉,他做的是好事,居然卑微到不被诬陷就好。

另外,被讹男子还有一句话让我五味杂陈,他在送行基金会一行离开时,说了一句“麻烦你们了”。如果说前一句让我感觉悲凉的话,那么这短短几个字,却让我心酸不已。谁是真正的麻烦制造者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还是那个坚定的观点,我们身边从来不缺有爱的热心人,绝大多数的人都是善良的,都有乐于助人的基本自觉,但为什么有时候会表现得冷漠,不是他们麻木,而是他们怕陷入“好心被误解”的麻烦当中。

要扫除他们心中的这种隐忧,关键不是奖励,而是惩罚。对那些碰瓷的讹人者,绝不能一个道歉了之,必须让他们付出代价,只有这样,正气才会得以张扬,施爱者才能心无旁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