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雨后,天空舒展双臂,将湛蓝的底色和雪白的云朵揽入怀中。远处的竹林和地里的农作物郁郁葱葱,红色或白色的农房很显眼,把农村扮靓。荷塘里已经看得见圆盘大小的荷叶,叶片上晶莹剔透的水珠在微风中轻轻滚动……这里是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的双凤镇太子村,充满生机的田园风光美不胜收。

村民曾凡英趁着天晴,在自家“微菜园”里干活。她说,公路修到家门口,现在到镇上赶场或者办事回家,鞋底和鞋面都没有泥土,干干净净的。村里的环境卫生越来越好:公共区域有人打扫,村民都能自觉爱护卫生,不乱扔垃圾,还主动把房前屋后打扫干净。“住在这里很舒服!”曾凡英高兴地说。

在老百姓眼里,乡村“颜值”更高了,不断提升的环境为生活和心情加了不少分。这源于隆昌市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的独有“秘诀”。

“一元钱”背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打扫公共区域。陈烨摄

走进隆昌市双凤镇的庵堂村可以看到,一户人家的庭院堪比漂亮的大花园。粉色、红色、黄色的玫瑰花竞相绽放,大大小小的多肉植物与花相伴,鲜嫩的时令蔬菜惹人喜爱。一位老人弯着腰,为它们松土。

与热闹的庭院相映衬的,是一条条整洁的村道、一座座清爽亮堂的民居。

村民曾大财干完农活准备回家,接受采访时有感而发:“村里的变化很大,特别是环境卫生。”

曾大财提到的变化,要从去年隆昌实施的“一元钱”制度说起。

2023年,隆昌市在推进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中,创新提出并在全市13个镇(街道)实施“一元钱”制度,为村民创造更干净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一元钱”制度,就是村民每人每月缴纳一元钱的卫生费,该费用上缴村集体账户,专项用于支付农村清扫、保洁、垃圾收集、清运人员工资以及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环卫配套设施的维护。

双凤镇作为“一元钱”制度的试点镇之一,探索出一套有效的方法。“主要在于村干部工作给力,村民给予理解支持。”双凤镇综合行政执法办主任翁信华表示。

刚开始推行“一元钱”制度的第一个月,双凤镇收到20多封信访件,信上都表达了同一个诉求:不愿意交钱!后来,各村干部上门走访、召开院坝会等,向村民讲清了为什么要交“一元钱”、钱用到哪里、如何监管等焦点问题。这样,村民心中的疑团被解开,他们用实际行动表示理解和支持。“之后,镇上收到的信访件明显减少,各村各组在短时间内陆续收齐了费用。”翁信华说。

垃圾少了很多,村里更干净了!这是“一元钱”制度带给庵堂村村民最直观的感受。

“以前,不少农房后面的竹林里随处可见垃圾,又脏又臭,影响环境。”庵堂村的干部张洪清介绍,现在村里有了专职清扫员,解决了不少问题。

4月10日,庵堂村5组村民张代玖正式上岗,成为村里的专职清扫员。捡拾白色垃圾、烟头,保持公共区域整洁是她的日常工作。前段时间,张代玖还将竹林、偏僻角落里的陈年垃圾全部清扫清运,消除了“顽症”。

良好的居住环境带来意识和观念的转变,爱卫生、讲卫生的习惯逐渐养成。

张代玖平常还留意村民的行为习惯,提醒他们不要乱扔乱丢垃圾。听多了,大家的自觉性就提高了。现在,张代玖清运的垃圾减少了。不少村民还会在自家的垃圾桶里套上袋子,装满垃圾后扎紧袋口,扔到村里统一收集垃圾的大桶里。

“一元钱”制度解决了过去农村生活垃圾清扫难、收集难、监督难、常态化保持难等问题,还让村民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提升了他们的责任意识和参与度。

前不久,庵堂村9组村民向该组组长反映,有一个村民乱倒建筑垃圾破坏环境。经询问,被指认的村民矢口否认。后来,清扫人员前去处理,对方才默认,并将垃圾全部清理了。

隆昌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钟泽峰介绍:“一元钱”制度,是一项经济上的创新,更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探索。它通过小额众筹的形式,实现农村垃圾治理可持续发展,促进村民自治和环境意识提升,激发了乡村内在活力,推动了农村面貌改善行动。

自隆昌市推行“一元钱”制度以来,群众参与度在80%以上,收取资金逾500万元,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得到保障。

变美的院落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近年来隆昌市委、市政府聚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也是老百姓的心愿。

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在突出“典型引领”、聚焦“全面提升”的思路下,隆昌市着力打造精品院落23个、示范院落62个的计划应运而生,并于2023年完成106个示范院落建设,提升了乡村“颜值”,改善优化了村民居住环境,带旺了产业,发展了经济,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

红砖铺成的小路防滑又美观,一块块废旧屋檐石修葺而成的菜地,孕育着餐桌上的美味。疏通后的水沟不再发出难闻的味道,房前屋后也看不到杂乱堆放的柴火和农具。

午后的长螺村沐浴着阳光,安静而闲适。

此前,那些又窄又烂的便道、只剩残垣断壁的房屋,给人留下破败凋敝的印象。

今年1月,长螺村将存在多年的十多处残垣断壁拆除清理掉,重塑了一个美丽的家园——祁家大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祁家大院的“微菜园”。陈烨摄

村民经过协商,决定在清理出来的空地上建“微菜园”,种一些蔬菜。这样,不仅能实现自给自足,而且能美化环境。

建“微菜园”需要人手,村里的能工巧匠听说后,纷纷走出家门投工投劳。他们搬运砖头、打磨石块、协助专业施工队测量、平地。“虽然辛苦,心里却很乐意。”参与者张清贵对曾经的付出表示“值得”。

与祁家大院不同的是,位于双凤镇太子村的唐家大院将目光放在了入户便民路的修建上。

唐家大院41户100多名村民的心愿终于实现——过去700多米的泥巴路被水泥路替代。“路好走了,不容易摔跤。”村民曾凡英说,以前下雨天必备的高筒靴,如今成了摆设。

“我们还将不到1米宽的道路扩建成1.5—2米。”太子村党总支书记陈朝彬表示,平整的道路为产业发展带来生机。

高粱是太子村一直以来发展的重点产业。“今年村里种了1000多亩,按当前预估的产量和市场收购价计算,预计让村民增收100多万元。”陈朝彬说,便民路通到村民家门口,他们在家坐等收购商上门。

村民刘觉菊是个勤快人,打理着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今年还种了一些西洋参。“不管是种粮食还是种中药材,不怕运不出去卖不到好价钱了。”刘觉菊说这多亏村里修了水泥路。

安装路灯照亮院子、增设健身器材、丰富村民生活……“有想法”的陈朝彬,透露了他下一步的计划。

田地里,戴着遮阳帽的村民一边说笑一边劳作。离他们不远处,粉色的蔷薇花开得正艳。

院落改造,不同的思路带来不同的效果。拆除土坯房、危房,新建房屋,解决了“杂乱脏”问题;外墙喷涂真石漆,改造厕所将其独立,让整个房子更加干净敞亮……

隆昌市在打造示范院落和精品院落过程中,建了6358个“微田园”“微菜园”,新增种植面积938亩,改造废弃棚舍、残垣断壁、私搭乱建构筑物839处,1867个庭院、4086公里河道、9386公里道路得到整治。

院落让一个个距离相近、景致相像、风物相似的美丽乡村有了鲜明个性,村民的生活也有了另一番模样。

在接下来的5年里,隆昌市将有序推进示范院落和精品院落迭代升级,那时,村民的生活又会是什么模样呢?(彭茜、陈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