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耿平

编辑丨张桔‍‍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重症设备存在一定缺口,伴随国家推进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资源扩容,基层重症设备需求有望进一步得到释放。叠加此前国务院发布的相关文件,ICU设备、康复设备及采用创新技术的医疗器械产品有望放量升级,相关各细分领域国产龙头企业或受益。

近日,国家卫健委等八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重症医学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医疗器械板块注入一针强心剂。该《意见》不仅为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规划了清晰路径,也为医疗器械行业尤其是重症监护设备及相关配套服务供应商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明确的增长导向。其中明确提出,应有效扩充重症医学医疗资源,优化医疗资源结构与布局,重点补齐西部地区和县域重症医学医疗资源短板,实现区域重症医学医疗资源均衡发展。

而且经过近年来深度调整后,医疗器械板块整体处于历史估值低位。 截至2024年5月15日,中证全指医疗器械指数市盈率TTM(剔除负值)为33.46倍,位于指数自上市(2013年7月15日)以来28.16%分位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重症监护需求放量

ICU设备龙头增长可期

根据《2022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重症床位数67198张,占比仅0.71%。 国内每10万人口的重症医疗床位不到4张。 而《意见》提出到2027年底,全国重症医学床位达到18张/10万人,可转换重症床位达到12张/10万人。 从4张/10万人到18张/10万人,未来3年有近4倍的成长空间。

同时《意见》也明确,在国家紧急医学救援队伍里要安排重症医学医护人员,并配备呼吸机、ECMO(体外膜肺氧合)、监护仪等设备以及必要的便携设备。 这意味着将新增大量重症监护病房和ICU床位,需要大规模采购呼吸机、输注泵、监护仪、除颤仪、ECMO、便携超声等高端重症救治设备。 ICU产品线完备且具有研发优势的医疗设备头部企业或率先受益。

其中某国产医疗器械巨头企业产品系列丰富,主要产品覆盖生命信息与支持、体外诊断及医学影像三大领域,覆盖国内近11万家医疗机构和99%以上的三甲医院,在国际市场远销190多个国家及地区,监护仪、麻醉机、呼吸机、除颤仪、血球、超声已实现全球市占率前三。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收93.73亿元,同比上升12.06%; 归母净利润31.60亿元,同比上升22.90%。 这主要得益于去年同期国内重症病房建设所带来的紧急采购需求量远超其他常规采购需求量,使得今年一季度整体在高基数下实现个位数增长。 其中去年同期受抑制的国内体外诊断和医学影像业务均实现恢复性高增长。

展望接下来年内前景,基于医疗刚性需求特点,行业整顿对设备采购需求量并未造成实质性影响,今年国内公立医院的招投标活动预计呈现逐季复苏趋势,推迟的采购需求逐步释放。 而随着公司海内外高端客户群的不断突破,以及抓住国内医疗新基建和设备更新项目的机会,公司实现全年增长可期。

康复赛道长坡厚雪

头部公司或面临新机遇

近年来伴随生活水平提高、工作节奏加快等因素综合作用,我国疾病谱发生较大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等重症疾病发病呈现低龄化、高发病率的特点。 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病总人数超过2800万人,且缺血性脑卒中的年复发率高达17.7%,每100个脑卒中患者中有约18人会复发。

但目前我国各级医院康复资源的尚未完善配置,康复医疗的渗透率仍处于低位。 患者需求刺激与国家政策双重助力下,康复医疗领域增长空间巨大,具备研发优势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康复医疗头部公司面临全新的黄金发展期。

典型如某康复医疗器械龙头,深耕行业二十余载,重视产品研发和技术突破,研发费用率及研发人员占比呈逐年提升趋势,目前已在冲击波、磁疗、光疗、电疗等30余个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 同时公司不断加强营销网络布局和营销体系建设,在供应链中具有较强的话语权,采用“先款后货”的销售模式。

2023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5亿元,同比增长52.46%;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7亿元,同比增长81.03%; 营收和净利润双向增长,创下了自上市以来的最佳经营业绩,2024年一季度仍延续增长态势。 康复理疗、康复训练、康复评定设备全面发展,2023年销售收入分别同比增长56%、48%、67%。 今年其仍将聚焦冲击波、智慧OT康复、康复机器人、居家康复、脑机接口等中高端康复器械研发,持续推进和优化临床康复一体化解决方案。

除了康复医疗器械龙头发展空间巨大外,让医疗服务回归服务养医正轨的康复医疗连锁领军企业也值得关注。 其中国内探索康复医疗连锁模式的某先行者,充分利用早期治疗的“黄金时间”,率先开展氧舱内呼吸机支持技术与带呼吸机康复训练,以显著提高重症患者愈后康复情况。

围绕实体医疗机构的建设、运营、投资并购,其重点打造以重症康复为特色,神经康复与功能康复为核心,老年康复为基础的高品质康复连锁专科,已成为国内发展规模较大的民营康复服务提供商。 2023年该公司医疗服务实现营收28.1亿元,同比增长34.6%。 其中康复医疗业务实现收入13.11亿元,同比增长64.80%。

AI赋能重症医疗

细分领域冠军值得期待

此外,ICU重症建设是一个系统化、长期化过程。 随着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AI+医疗”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构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重症医疗方面,《意见》提出要“加快推进互联网+、远程医疗等信息化服务模式”,这或将催生医疗物联网、5G+医疗、智能监护等信息化系统和设备的庞大需求。

政策也在鼓励“积极引进先进治疗技术,丰富治疗手段”。 此举有望加速创新医疗技术在重症领域的临床转化进程,为国产创新型医疗器械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如ECMO、无创/微创支持治疗设备、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等前沿技术产品,有望在重症医学领域进一步推广应用,相关领域的细分冠军值得关注。

举例来看,其中坐拥POCT(即时检测)出海第一品牌的某企业,已形成了心脑血管疾病、炎症、肿瘤、传染病等丰富产品线,同时在数字化、智能化方面进行持续探索,努力为慢病患者提供创新性和系统性的智慧医疗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的病理业务致力于提供数字病理AI整体化解决方案。 数字化病理以及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病理科依托强大的计算机逻辑及计算能力,实现对数字化病理信息的辅助诊断,提高自动检测效率。

今年一季度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8.61亿元,同比增长3.54%; 归母净利润2.18亿元,同比增长7.20%。 公司中长期目标是通过业务组合化、国际化、数智化来持续打造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IVD(体外诊断)企业。

而另一家智能医疗龙头企业针对ICU重症建设可提供多款产品,如病人监护仪、血气分析仪、心电图机、便携彩超等。 急危重症监护方面,该公司凭借自研的监护线核心技术,在高端参数技术领域实现了广泛布局,包括CO2监护、麻醉监护、肌松监护、脑电监护和连续心排技术等。 此外,其还推出了新一代iV系列插件监护仪,融合了多项最新监护技术,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

同时,公司加大了医疗信息化投入,不断提升临床使用体验。 一方面依托在硬件产品方面的优势,提供软硬件一体化解决方案,形成人、设备、系统、业务之间的互联互通; 另一方面通过充分发挥临床认知的优势,聚焦专科化的智慧医院业务,为临床诊疗业务数字化、服务智慧化进程提供一整套的信息化综合解决方案。 由于2023年第一季度受到特殊因素的推动,该公司国内市场营收大幅增长,形成了高基数,2024年第一季度该公司营收4.44亿元,同比减少30.65%; 但相比于2023年第四季度实现了环比增长7%,其中国内市场营收实现了20%的环比增长。 近日,该公司宣布与GHLabs合作开发人工智能驱动的经济型手持超声设备,此项目预计将提高公司AI超声整体水平,推动海外收入提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系北京某头部公募基金经理。本文已刊发于5月18日《证券市场周刊》,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文中提及个股和基金仅作举例分析,不作买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