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新建的浮山县体育公园项目加快推进,县城新开通到临汾的城际公交方便又实惠;

惠民暖心,太原市在7家定点医院为40岁至69岁居民开展上消化道内镜免费检查,计划完成3000名……

公共服务关系民生,连接民心。近年来,山西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稳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坚持保障基本、多元供给,让高质量发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全体人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推动共同富裕在行动、在身边。

人民至上 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公共服务是政府提供给人民群众享受的产品和服务。

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老百姓的家事就是要办好的实事。山西省委、省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以务实的举措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健全公共服务体系,补齐短板弱项,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增进民生福祉

1.5万余个岗位虚位以待,4月13日,山西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能源矿产专场招聘活动举行,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人社、教育、工会等部门协同发力促就业。山西省今年大力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服务,将举办专场招聘会4000场。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春节前后,山西省“春风行动”精准服务助发展,线下线上齐发力,达成就业意向13.6万人次;公益性零工市场县县全覆盖,总结推广运城零工市场经验,打造了零工市场建设的山西样本,服务群众多元化就业需求。

连续5年在全国率先开展“免费法律咨询和特殊群体法律援助惠民工程”、持续健全完善村级综合服务功能……更多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基层,更高效更便捷提供民生保障,让群众享有更多获得感。

0到3岁婴幼儿照护是家庭大事。昔阳县第三幼儿园内欢声笑语,该县公办示范性托育机构设在园内一幢色彩斑斓的小楼。这里设施适儿化,帮宝椅、爬爬垫、温奶器等一应俱全,生活区、活动区监控全覆盖,乳儿班、托小班、托大班6个班100个托位开始招生。

为了幼有所托、托得安心,2023年,全省新建69个、改扩建48个公办示范性综合托育机构,实现县县全覆盖,已建成117个项目将于7月全部投入运营,增加普惠性托位1.2万个。

城镇社区幸福养老工程、扶持农村寄递物流服务、残疾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桩桩实事惠民生,近年来,山西省每年年初列出民生实事“规划图”,写进政府工作报告,2023年,12件民生实事全部办结,17项民生政策落细落实。惠民实事一年更比一年多,2024年,15件民生实事接续推进,涉及就业、养老、托育、物流、助残、农村供水等方面,让人民群众共享高质量发展的成果。

民生投入只增不减,2023年,山西省近八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用于民生,增长7.2%,真金白银将更多的公共资源投入民生领域,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普惠均衡 补短板兜底线推进标准化均等化

当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制度已建立,如何化解供给不足和不平衡的矛盾,让公共服务的阳光照耀到每一个角落,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成为重点。

强基补短、拓面增能,以标准化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山西省近年来在全国率先开始探索实践。2023年底,山西省发改委、省教育厅等10部门联合印发《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从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优军服务保障和文体服务保障等9个方面,及时更新完善服务标准,不断优化资源配置,逐步扩大保障范围,涉及基本公共服务事项共22大类、82小项。

《山西省基本公共服务标准(2023年版)》聚焦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以“幼有所育”为例,包括优育优生、儿童健康、儿童关爱三类基本公共服务,涵盖免费孕前检查、孕产妇健康服务、增补叶酸、基本避孕、预防接种、特殊儿童群体基本生活保障等10项内容,每项均明确服务对象、内容、标准、支出责任以及牵头负责单位。

山西省要求各地对照标准,查缺补漏,开展基本公共服务达标行动,确保内容无缺项、人群全覆盖。

以城带乡、城乡融合,武乡县实施城市更新、路网畅通、品质提升“三大行动”,实现城乡环卫、城乡水务、城乡公交“三个一体化”,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武乡。

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是短板。山西省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快11个试点县建设提质增效,统筹推进城乡交通、供电、供水、供气等建设,完善全民覆盖、城乡一体、优质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县域城乡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就业、社会治理、要素流动“五个融合”,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覆盖。

家门口找工作、办社保——今年就业社保服务就近办将覆盖所有行政村和社区,制定全省统一的服务事项清单、办事流程,完善人社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高效便捷服务城乡群众。

更好看病就医——山西省高标准抓实强医工程,做强国家级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持续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实施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健全县级医院与省市三级医院对口帮扶制度,佑护百姓健康。

就近上好学——山西省加快推进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近期出台《关于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路线图、细化任务书,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乡村将更和美宜居——今年,山西省将建设300个以上精品示范村、2500个左右提档升级村,所有村全面开展环境整治,扎实推进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和农村改厕,打造各美其美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智慧可及 高效服务多元供给提升生活品质

3月28日,山西省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服务正式在晋城市及其下辖的6个县(市、区)开展试点试运行。

出生证、接种证、户口本、医保登记、社保卡申领……新生儿出生的这些事儿涉及卫健(疾控)、公安、医保、人社等多个部门,全部办理申请人需要跑4次,提供10份材料。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服务通过流程再造、系统对接、数据共享及业务协同,跑动次数将减至1次,所需提交材料减至4份,办理时限由20个工作日最快可缩短到4个工作日。

从分头办到集成办,新生儿“一件事”服务是山西省对标国办“高效办成一件事”要求,推出的第一项个人全生命周期“一件事”集成服务。目前,山西省审批服务管理局会同有关部门推出了27项重点事项清单,推动企业和个人全生命周期主要阶段事项“一次办理”“高效办成”。

以前往返办,现在跨省办,我省医保报销、户籍办理等事项异地办理更加便捷。以异地就医报销为例,医保直接结算范围不断扩大,2023年,山西省医保跨省异地直接结算率达87%,位列全国第5。

从部门“独奏”,到协同“合奏”、地域“联奏”,从群众视野出发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公共服务更便民更高效。

在社区食堂吃完饭,太原市杏花岭区国樾龙城湾C区的老人们又在老年大学学习、活动;在尖草坪区龙康新苑社区,盲人郝大爷安享由社区食堂按民政部门政策提供的就餐定制服务……社区居家幸福养老,从老年助餐一顿暖心饭开始。今年山西省实施城乡养老和老年助餐幸福工程,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老年助餐服务覆盖70%的城乡社区。

公共服务并非一概免费,满足群众从“有”到“好”多元需求,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力量扩大养老、托育、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规范性供给,群众承担一定成本,已成为发展普惠性非基本公共服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大势所趋。

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围绕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今年山西省民政部门推进救助信息聚合、救助资源统筹、救助效率提升,推动社会救助从“保生存”向“防风险”“促发展”转变。通过“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找准救助对象,将信息推送医疗、教育、应急、人社等专项社会救助部门,及时给予各类救助帮扶,确保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2023年,晋城市居家养老上门服务项目惠及全市893名困难老年人,“物质+服务”的救助方式将让更多困难群众受益。

文化惠民,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山西省持续发力。今年,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将选塑打造20项省级文化服务品牌,培育4000支乡村群众文艺队伍,配送一批专业文艺演出,继续免费送戏下乡1万场,山西群众文化生活将会更加多姿多彩。

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奋发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久久为功深化全方位转型,公共服务将更有温度更有力度,更多民生红利正渐次释放,更美民生画卷徐徐展开。

(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