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22日电 (记者李博)5月22日,《北京花园城市专项规划(2023年-2035年)》新闻发布会召开,记者获悉,北京市水务系统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2023年全市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约507平方公里,占建成区比例35.28%,同比提升4.15%,改善了雨季河湖水环境,同时利用雨水资源回补地下水,减轻了城市防涝压力。今年,建成区海绵城市达标面积比例将达到36%。

北京市水务局副局长杨进怀介绍,市水务局以北京山区为重点,持续推进生态建设和水源涵养保护,山区576条小流域中80%已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其中密云水库上游北京境内179条小流域全部建成生态清洁小流域。全市水土流失强度和面积持续“双下降”,2023年水土流失面积较2021年下降10.3%,提高了生态涵养区水源涵养和保护能力。密云水库水质始终保持地表水Ⅱ类标准,苍鹭、斑头秋沙鸭等多种鸟类纷纷筑巢繁衍,水生态健康状况不断向好。

北京市水务局统筹实施引黄水、再生水等多水源跨流域生态补水,优化水资源调配,合理保障永定河等重点河湖生态用水。北京五大河流时隔26年全部重现“流动的河”并连续3年贯通入海,有水河长较十年前增加了464公里,河道水生态环境显著改善。同时全市平原区地下水位自2015年连续8年累计回升11.01米,增加储量56.4亿立方米。

“我们大力推进滨水空间开放共享,先后实施西南二环水系、清河、亮马河、万泉河等城市河段滨水慢行系统和景观提升工程,设置景观和垂钓平台,提升绿化质量,连通巡河路和周边路网,形成上下游贯穿的滨河步道,西南二环水系28.5公里滨水步道可‘一走到底’。”杨进怀说。

北京市水务系统开辟多处河湖大众冰场、皮划艇等水上运动区域,开放西郊雨洪调蓄工程、永定河中堤等水利工程,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朝阳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成为滨水经济新地标,河湖滨水空间已成为展示城市魅力和多元文化的重要公共空间。

杨进怀表示,今年北京市水务部门将重点开展小月河、永引渠、南旱河、坝河、北小河等河道滨水景观治理提升,实施凉水河(永胜桥至旧宫桥段)、清河老河湾、妫水河、马草河等河道滨水慢行系统改造建设,打造更加自然清新,优美宜人的河湖空间。预计2035年,全市建有滨水慢行系统河道长度将达550公里,蓝绿交织、水城共融的滨水花园城市景象将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