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方义刚,东宝区石桥驿镇马店村村医,从当初卫生员到后来的赤脚医生再到乡村医生,他一干就是55年,直到今年初有大学生村医上岗后才得以退休。他扎根乡村55年,不收出诊费,用坚守以及医者仁心,守护着村民的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方义刚上门为行动不便的村民看病。(资料图片)

方义刚是东宝区石桥驿镇马店村唯一一家卫生室的医生,他祖辈生活在乡村。为了让乡亲有“医”靠,面对大家的就医需求,他24小时手机不关机,无论什么时候都随叫随到。村里哪家有生病的人、病情如何,他都了如指掌。

平凡塑仁心 他是乡亲们的依靠

17岁那年,初中毕业的方义刚在村民推荐下,在当地医院学习一年后,成为马店村的村医。从当初卫生员到后来的赤脚医生再到乡村医生,虽然称谓在变,但方义刚初心不改。而且这一干就是55年,直到今年初有大学生村医来后才得以退休,他还成为东宝区工作时间最长的老村医。

医生,这一职业在大多数人心目中是一份体面的职业,但乡村医生却不尽然,他们是中国医疗体系的神经末梢,微小、敏感、重要,承担着广大农村地区的医疗保障重担。他们不仅要为村民们解决小病小痛,更要在村民需要的第一时间迅速赶到。对于这一点,方义刚深有感触。

1970年春,刚学习归来的方义刚正在家里吃晚饭,四组村民罗行贵气喘吁吁地赶来,诉说孩子全身长水痘后不停哭闹。看着焦急的乡亲,方义刚扔下碗筷,背起药箱就跑。经仔细检查,方义刚判断孩子得了荨麻疹,且伴有水肿,必须马上救治。经过打针、吃药后,孩子病情得到缓解,方义刚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两点。

2000年盛夏,马店村二组村民李枝友打头孢后喝酒,出现严重药物反应。方义刚冒着酷暑赶到时,李枝友呼吸急促、面色发紫。方义刚紧急处理后,再将李枝友送到荆门城区医院,成功抢救过来。

2018年晚上,患有肺水肿的老人郑启兰嘴馋喝了啤酒,因呼吸困难而出现生命危险。接到电话后,已休息的方义刚冒着暴雨赶到老人家,及时缓解了老人的病情。

一次出诊途中,因山路狭窄,方义刚不小心连人带自行车摔下公路,多处受伤。在田间躺了10分钟后,方义刚忍着疼痛推着车子回家。次日,接到村民电话,他仍一瘸一拐地坚持出诊。

20多年来,为防止村民联系不上,方义刚手机号一直没换。每年夏季,他总是把手机铃声调至最大,避免下暴雨时听不到电话,耽误救治病人。

细微显真情 他是远近有名的神医

多年来,方义刚跑遍每一条村间小道,深谙每一名患者的身体状况。马店村大山多、老人多,他经常背着药箱骑自行车上门看病,无论是深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村民有需要,方义刚都毅然前往、随叫随到,田间地头、家中路边,到处都有他穿着白大褂、背着医疗箱的身影。

“一组方义兰有高血压、冠心病,卢宝英有糖尿病、支气管炎;二组有三名90多岁的老人,基础病多,又难治好,要经常给他们带点儿止疼药。”谈起村民们的健康状况,方义刚烂熟于胸,全村哪些村民有基础病,病史、病情他都一清二楚,出诊看病总能快速对症下药。

“农村交通不便,关键时候得解村民燃眉之急。”方义刚说,上世纪80年代,农村小孩多,消化不良、腹泻、蛔虫病等病症较多,要多备青霉素等治疗小孩常见病的药。近10年来,村里老年人多,高血压、冠心病、颈椎病、腰椎病成了常见病,平时要多备降压、降脂、降糖、溶栓的药。每年春秋季,农药中毒、被蛇咬、黄蜂蜇的情况多,一定要备一些解毒的药……

行医以来,方义刚治疗过的村民至少有近万人,不仅是马店村村民信任他,周边的象河、杨桥、向桥等5个村1万多居民,一般的疾病都找他看。

出诊不收费 他是村民患者的亲人

方义刚医术好,看病便宜。75岁的村民张修德介绍,在方义刚手上治疗麦粒肿,打针、吃药一共才花20多元就好了。去年,一村民骑车被撞,方义刚冒着大雨赶到,联系120并帮忙将伤者送到医院,忙了大半天,没收一分钱。

在2001年医疗收费改革前,依据相关规定,村医上门出诊,可以收出诊费。然而,行医55年,出诊最远的地方有20多公里,方义刚都不收出诊费,仅收药费。方义刚回忆,仅收过一次出诊费,是在仙居乡,还是病人家属追了一里多路才被迫收下的。

张修德介绍,上世纪90年代,农村经济条件比较差,不少乡亲看病后赊账,方义刚从不计较,有些村民家里条件较差,他就主动去掉零头,有的后来就没收钱。

方义刚说:“这些年,我和乡亲们早就熟悉得像家人一样了,怎么好意思找他们要‘跑腿费’,看着每次病好后乡亲们的笑脸,就是我最开心的事。”如今方义刚虽已退休,但仍在村卫生室带着新来的大学生村医王淇傲坐诊,帮她尽快熟悉村里的情况。(通讯员 彭迎兵 张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