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些不择手段的企业为了追求暴利,却选择了一条违法的"捷径"——剽窃别人的原创设计。

他们复制别人的成果,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不仅严重侵犯了原创企业的合法权益,也扰乱了市场秩序,影响了创新氛围的营造。

究竟是哪些因素导致了剽窃行为的泛滥?又该如何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源,均在文内显示,仅供参考,请理智阅读!

部分企业靠剽窃敛财

在这个充满竞争的商业世界里,一些企业为了追求低成本和暴利,选择了一条违法且令人不齿的"捷径"——剽窃别人的创意成果。

他们暗地里通过一些上不了台面的手段,对他人的设计产品进行剽窃复制,从而让自己的企业暴利获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不仅严重侵犯了原创者的合法权益,也让诚信经营的企业陷入了不公平的竞争环境。

这些靠剽窃生存的企业,通常会先盯上一些畅销的热门产品,然后暗中派人购买样品,将其拆解研究。

接下来便是最关键的一步——找"黑心"模具工厂进行复刻生产。这一步倘若操作得当的话,几乎可以1:1还原出原创品的质量和外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就是通过低价蚕食市场,渐渐将原创产品赶出市场。

一旦终端消费者发现两款产品竟然相差甚远,已经为时太晚。剽窃企业早就通过这种方式敛走了大笔暴利,损害了原创者的权益。

更有甚者,被剽窃的企业可能会选择放弃这个产品线,转而投资新产品的研发,由此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金鼻子剽窃奖"的产生

面对剽窃行为的猖獗,世界各国都在想方设法予以打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国设计师里多·布瑟于1977年创立了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金鼻子剽窃奖"。

奖杯的形象是一个全身上下通黑的小矮人,仅有金色的鼻子,暗喻那些贪婪敛财的剽窃企业。

这个奖项的设立,就是希望通过曝光和谴责的方式,唤起大众对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遏制剽窃行为在欧洲地区的蔓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以说,它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这个目的。据统计,自从"金鼻子奖"设立以来,欧洲地区的剽窃案件数量出现了下降趋势。

随后,德国反剽窃协会对这一奖项高度重视,每年都会对一些严重的仿冒伪劣产品进行曝光和评选。

入选程序十分严格,需要原创企业提供证据证明自己遭到抄袭;协会再与涉嫌剽窃企业沟通,给予其回应和解释的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抄袭企业可以拿出诸如设计草图、专利申请文件等证明自己的原创性;被控剽窃一方也可以拿出与原创品有区别的地方,试图为自己辩解。

最终,被认定剽窃的企业将无可避免地登上这个耻辱榜单。

不过协会并不会就此止步,他们还会同时建议消费者远离被公布的那些剽窃产品,号召大家共同抵制。

中国企业频频入围"金鼻子剽窃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年来,我国不少企业在这一奖项上可谓是"默默无闻"。据统计,2016年有7家中国企业入围,2017年有5家。

涉及的产品从常见的角座阀、挖掘机玩具到生活用品手电筒、铁锅等等,应有尽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边是德国原创,右边是中国企业仿制

据广东工业设计创新联盟副秘书长周宁昌指出,部分中小企业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创新意识淡薄,无法接受创新失败的代价。

加之市场竞争激烈,他们不得不选择这条铤而走险的发展之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剽窃确实是一条从容易走的"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边是德国Bruder原创,右边是中国汕头企业仿制

他们只需拿到一件原创产品,拆解分析便可在短时间内彻底研究透彻,掌握其生产工艺和设计理念。

然后再找专业模具工厂进行低成本复刻生产,以远低于原创品的价格大量投放市场,很快就能获得可观收益回报。

这省去了从零开始研发、试制的大量人力物力,对于很多资金紧张的中小企业来说无疑是捷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种做法无疑是剽窃行为,不仅令原创企业蒙受巨大经济损失,更扰乱了其未来发展方向,严重侵犯了知识产权。

然而这些短视的企业却不以为耻,反以为得计,于是恶性循环不断重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浙江一家企业仿制了德国的铸铁锅

消费者缺乏识别力是祸因之一

除了一些企业的不道德行为,消费者对于追求性价比、缺乏识别能力的心态也是剽窃产品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当消费者看到几乎一模一样的产品,一个是品牌原创价格高昂,另一个是复制品价格低廉时,往往会选择后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边是匈牙利Puky原创,右边是中国邢台企业仿制

这无形中助长了剽窃企业的行为,同时也让真正的品质消费者成为这场对立中的受害者。

由于一些复制品做工精良、与原创品无异,普通消费者很难区分真伪。

即使事后查明购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那时也为时已晚,让不法企业牟取了暴利。

因此,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识假能力,远离山寨假冒产品,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上面是德国原创,下面是中国企业仿制

一些消费者并非完全不知情,而是存在一种"买假赚差价"的投机心理,认为能识别真假、买到"高仿"就是一种聪明的消费方式。

然而他们忽视了这种行为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传播,损害了创新者的合法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总的来说,剽窃现象的存在不仅源于一些企业的违法行径,同时也与消费者对原创产品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支持有着密切关系。

只有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剽窃行为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扼制。

国家政策打击假冒伪劣产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面对猖獗的剽窃现象,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力度,陆续出台了多项相关政策,旨在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入围德国"金鼻子剽窃奖"的企业仅有1家,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

这正说明,我国政府遏制剽窃行为、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的决心和力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具体来看,2020年10月我国发布了新的《专利法》,将专利侵权纳入了惩治范围,并将罚款提高到500万元以上。

2021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审理侵犯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进一步明确了惩治标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3年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等九部门再次联合发文,要求各地严厉打击知识产权领域违法违规行为。

这一系列措施为遏制剽窃产品的泛滥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但是,政策的出台和严格执行,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剽窃问题。

因为在背后,一些不法欧洲经销商也扮演了一定的"黑手"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部分欧洲经销商是剽窃"始作俑者"

一些不走正道的欧洲经销商发现了商机,开始向中国企业定制大量价格低廉的"复制品"。

由于价格实惠,部分没有原创产品设计能力的企业纷纷下单,生产假冒伪劣产品销往海外。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有时确实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卷入了生产"山寨品"的漩涡之中,最终换来的是剽窃的罪名和骂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些企业甚至被欧洲经销商耍了小聪明,在产品定制合同中暗藏陷阱条款,等到产品生产出来后,这些经销商就大作反应,将这些企业举报并诉诸法律。

综上所述,遏止剽窃现象,需要多方通力合作,形成合力。

仅仅依靠政府一家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广大企业和消费者同样应该自觉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企业防剽措施建议

面对剽窃现象的严重危害,企业理应采取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捍卫自身权益,维护良性创新氛围。

首先,要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前,要做好专利布局和商标注册,及时申请版权,夯实法律基础。

只有把好知识产权这个"先手棋",才能在日后的维权过程中占据优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企业要加强产品的防伪设计。

譬如在关键零部件上做一些反向仿制的特殊设计,使其难以被完全复制;或者在包装盒、说明书上加入不易复制的防伪标识等。

总之要想方设法,增大剽窃产品的还原难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企业还要注意产品销售的渠道和流向,切断剽窃分子的窃取来源,防患于未然。

如果涉嫌出现假冒伪劣产品,要第一时间报警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企业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知识产权意识。让每一位员工都认识到,维护公司产品不被剽窃具有重大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倘若内部员工出现违规行为,要及时查处,体现公司的决心和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