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北仑新大路旁,一座古朴又隐蔽的小楼静静伫立,不高的围墙将这里与外面隔离,成了一处“桃花源”。这是邱忠国的“中医药古籍图书馆”

邱忠国,北仑区草根中医药研究所所长。2009年,邱忠国开始在全国有目的地寻找中医药古籍,6万余册中医药古籍中,最“年轻”的也有50多年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远万里寻找市井里的古籍

在邱忠国看来,踏上寻找中医药古籍的道路,并非偶然。

“可能是因为家学渊源。”邱忠国说,家里祖辈曾是骨伤科中医,专门诊治跌打损伤。隔壁堂伯伯家里的那块“妙手回春”牌匾,就是他对中医最初的印象。

后来,母亲的意外生病,让邱忠国发现了中医药疗法的独特之处,“母亲生病期间,我开始潜心研究中医药,渐渐发现中医药古籍中记录着不少秘方和疗法。”但令邱忠国非常惋惜的是,很多流落于市井之中的中医药古籍不仅没有得到重视,甚至还蒙尘已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忠国的藏书

“流传在民间的中医药古籍往往是民间医生经验总结而来,从实用性的角度来说,或许还有很多未被发掘的‘宝藏’。”正因如此,邱忠国一边收集,一边研读,“书好不好,要自己看过才知道。”

为了“淘”到好书,邱忠国经常跑到全国各地的古玩市场、旧书店去碰运气。“古玩市场8点开门,但凌晨4点左右的时候,门口就开始摆摊了。”通常是天还没亮,邱忠国便举着手电筒,开始在一排排摆满古董和旧货的地摊前“寻宝”。

只要有好书,无论多远邱忠国都会跑去寻找。邱忠国说,“收书之旅”经常是快递比行李多,书比人先到家,“有次从武汉回来,家门口已经堆了30多个快递,都是我淘的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忠国讲述宁波的中医药历史

给中医药古籍安个“家”

邱忠国的中医药古籍图书馆是以前做生意留下来的办公楼改造的,也是他特意为这些珍贵古籍开辟的一方天地。上千平方米的空间,邱忠国亲力亲为,花费几年时间打造

“整理古籍的过程既是学习的过程,也是与它们建立情感连接的过程。”这些书籍来源于全国各地,邱忠国不仅将其分类整理好,还细心地为它们制作了“身份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本书代表着什么,有着什么意义,有什么渊源,我都记录好。”在邱忠国看来,已经“走丢”过一次的书,不能再找不到“家”了

“尤其是宁波的中医药历史,非常值得我们去挖掘和传承。”邱忠国特意将与宁波有关联的古籍整理至一处,“目前我的中医药古籍中,宁波籍作者的著作占了很大一部分,像这本《同仁堂药目》的编著者是‘慈溪乐氏’,《胡庆余堂雪记》的编著者是‘慈溪余氏’……”邱忠国一本本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载着青蒿素的中医药古籍

“历史上宁波老街药行林立,北京、天津、上海,往南远至福建、广东的药商都经常到宁波做药材买卖,这里曾经是全国少有的中药材转运集散地。”邱忠国说,虽然这段历史渐远,“但我希望能为宁波的中医药文化留下一些宝贵的资料。”

现如今,邱忠国的中医药“藏书楼”初具规模,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医专家、爱好者闻讯赶来参观,邱忠国总是热情地与他们分享自己多年来收集的古籍和心得。

“在和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者们做交流的时候,他们看到我的古籍认为它与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藏书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邱忠国解释,因为他的藏书以民间为主,讲求实用性,而在北京故宫等地存藏的中医古籍往往更具理论性,“这说明,‘草根’也有大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邱忠国整理的展柜

源于“市井”,也当用于“市井”。“我更希望这些古籍里的知识能够被科学地应用于生活,而不是束之高阁。”邱忠国说,虽然这些古籍暂时安置在自己的小楼里,但依旧担心它们没有真正被利用起来。

“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了解我们的中医文化。如果能在宁波建一所规模大一点的中医图书馆就更好了。”邱忠国说。

来源:甬派客户端 记者 张芯蕊 通讯员 王伊婧

编辑:张璐|责编:沈焰焰 |一审:陈旻茗|二审:王力涛

 北仑新大路旁,有座特别的“藏书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北仑新大路旁,有座特别的“藏书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