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首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教科研写作这一助推器密不可分。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作者 | 陈智峰 正高级教师

温州大学苏步青学院瓯江特聘教授

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都有各自不同的际遇,有的扎根课堂,有的立足大赛,有的幸遇贵人……于我而言,从一个山区高中的普通语文教师逐步成长为浙江省正高级教师并被高校特聘为教授,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专业成长助推器——教科研写作。

我的教科研写作有一个鲜明特点,聚焦某篇课文,立足文本解读和课堂实践,开展多种文体的写作——我称之为“捅马蜂窝式”教科研写作。

以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经典课文为例,第一只马蜂是一篇文本细读。我基于自己的阅读和教学实践,于2015年写成了《称呼不同,情感各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一个独特切入点》。

此文抓住了文本中的“不同称呼,不同情感”特点,解读出词中5个典故里不同称呼所蕴含的不同情感:孙权取其字(仲谋),表达词人尊敬、惋惜之情;刘裕取其小名(寄奴),表达词人亲切、惆怅之情;刘义隆用年号(元嘉),联系“草草”一词,表达词人告诫、忧虑之情;拓跋焘也取小名(佛狸),却表达了不同于“寄奴”的深深耻辱和愤懑之情;廉颇取其本名,表达了词人愤懑、绝望之情。

这种解读基于文本细读、文献阅读和教材研读,可谓独出机杼,自成一家之言。拙作先是发表于《语文月刊》,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随后全文转载。中小学一线教师的文本解读登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比较少见,因此这篇文章的发表与转载大大激发了我进行教科研写作的动力,也坚定了我专业成长的信心。

不久,第二只马蜂飞了出来,它是一篇教学案例——《古诗词知识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策略的选择——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教学为例》。此文以课堂教学为例,谈古诗词教学内容如何确定,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在诵读中夯实文字知识,在欣赏中渗透文学知识,在鉴赏中了解文化知识。此文后来发表于《教学月刊》,这种教学案例是基于课堂教学的反思性写作,对教师专业成长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第三只马蜂也飞了出来,它是一篇教学论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支架与探究点》。此文针对当前古诗词教学的碎片化和应试化倾向,主张诗词教学既要遵循诗词的文体特质,又要从教师素养和学情出发,力求“紧贴文本,诗意行走”。

此文还以《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例,主张以“称呼”为支架,以“情感”为探究点,提炼了三种教学对策:“学生基本不懂的内容——手把手”“学生半懂不懂的内容——牵手”“学生自己能懂的内容——放手”。此文后来发表于《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这篇教学论文针对日常教学中的真实问题而写,并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具有面向自我和面向事实的特点,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第四只马蜂是一篇教育叙事《我与辛弃疾的缘分》,此文发表于《中国教师报》。此文回顾了我高中时代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却读不懂,大学时代通过自主阅读和请教导师而开始读懂,再到我如何教学生学习此文的近20年缘分。这篇教育叙事通过梳理自己的成长之路,反思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几种必要途径:自主阅读、请教专家和课堂实践。

第五只马蜂是一篇教学实录,《〈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堂教学实录》发表于《中国教师》。此文记录了我送教贵州省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的课堂教学,此课作为我的“主问题·关键词”阅读教学课型的“代表课”之一,以主问题为路标,以关键词为抓手,设置诵读、品读、细读和研读等环节,充满了智趣、情趣和理趣。对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涯来说,最能够体现其教学水平和特色的课例为“代表课”。

就这样,一篇经典课文在我笔下形成了一条“文章链”:文本解读、教学案例、教学论文、教育叙事、课堂实录……全面开花,收获满满。如此一来,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研究实现了双翼齐飞。

就这样,由于持续不断写作和发表,我成了一个小有名气的教科研“达人”,先后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个人和“长三角地区”教育科研标兵。迄今为止,我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建设》等报刊发表了150余篇文章,其中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7篇,索引20多篇。2018年,我被评为浙江省正高级教师;2024年,我被温州大学苏步青学院引进,成为温州大学瓯江特聘教授……回首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我的每一步成长都与教科研写作这一助推器密不可分。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不错的话

别忘了【转发朋友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

编辑 | 皮皮兵不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