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烤翅、鸡肉沙拉、鸡丝凉面……夏日时节,多样的鸡肉食品丰富着人们的餐桌。2021年,“圣泽901”“广明2号”“沃德188”等3个国产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打破了种源100%依赖进口局面。

当前,品种发展情况如何?如何通过创新攻关,让人们吃得更好更健康?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市场占有率超过25%

问:自主培育白羽肉鸡品种通过审定以来,发展情况如何?创新攻关有何新进展?

答:过去三年来,以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为纽带,农业农村部组织相关企业和科研院校开展已育成白羽肉鸡品种的完善,新品种创制。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性能不断完善提高,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认可,市场占有率超过25%,在国际种业市场因禽流感而出现较大波动的背景下,有效保障了国内种源供应安全。

我们加快育成品种完善,持续培育新品种,推动基因组选择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国产白羽肉鸡育种效率和生产性能,父系饲料转化率年改进0.02以上,母系产蛋年提高2个以上,遗传选择进展保持国际同步。同时,创制白羽肉鸡育种新素材12个,培育2至3个具有部分性状优于国外品种的新品种,部分新品种已在农业农村部家禽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进行性能测定。

在国家种业政策支持下,国产白羽肉鸡品种推广的配套设施得到完善。福建圣农在江西资溪、广东新广在佛山新建了祖代扩繁场,北京峪口在山东成武新建了性能测定场,供种能力大幅提升。

国产品种推广利于平抑价格波动

问:2023年,我国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鸡种鸡实现出口,国内市场份额也在提升。回顾国产品种培育和推广,是否比较顺利?品种育成对产业有何影响?

答:以“广明2号”为例,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向全国倡议开展白羽肉鸡育种工作,广东新广是第一个响应的育种企业,于2011年正式启动国产白羽肉鸡育种工作,得到产业技术体系和业内专家大力支持,到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已走过10多年的时间。

“广明2号”培育期间,曾遇到生长速度达不到国际同类产品标准的技术瓶颈,也遇到因H7N9高致病禽流感暴发影响生产效益带来的资金问题困难。农业农村部实施国家畜禽育种联合攻关项目,中国农科院将白羽肉鸡育种列为重大项目给予重点支持,有力支撑了新品种的育成。

业内对国产品种的看法正由最初的怀疑甚至抵触,逐步向认可和推荐方向转变,对国产品种的接受程度正在提高。目前,国内品种尚处于推广初期,随着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对平抑国际品种价格将产生积极影响。我们将继续完善和提高现有品种的生产性能,并培育更多符合国内市场需求的新品种,预计2025年市场占有率将达到30%以上。在积极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还将探索走向国际市场。

三方面制约因素有待解决

问:当前,白羽肉鸡品种培育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今后有何思路和举措?

答:从技术角度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育种素材不够充分。我国白羽肉鸡育种时间较短,相比国外育种公司育种素材积累不足。未来需要根据国际和国内市场需求,加快高效、优质和抗病性能突出的专门化品系创制。

二是育种新技术应用不足。肉鸡生产性能已达到较高水平,继续利用常规育种技术很难取得理想的选育效果。未来将强化基因组育种技术应用,并积极探索前沿技术应用,进一步提高育种效率和遗传选择进展。

三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品种不足。目前培育出的品种更多是考虑国外品种的替代问题,未来将根据需求,培育出更加适合国内市场,特别是符合中国百姓消费饮食习惯的新品种。比如国内市场更加青睐鸡腿、鸡翅、鸡爪,对鸡胸肉的消费不多,在未来育种中需要统筹考虑。

分类选育提升舌尖上的幸福感

问:人们希望吃到优质美味、价格实惠的禽肉产品,科研人员如何满足需求?

答:消费者对鸡肉产品的需求是多层次、多元化的,新品种的培育要适应消费者需求,也要多元化,没有一个产品可以包打天下。

我国鸡肉主要来自白羽肉鸡、黄羽肉鸡、小型白羽肉鸡和淘汰蛋鸡。截至2023年,我国已育成的白羽肉鸡品种有3个,黄羽肉鸡品种有69个,小型白羽肉鸡品种3个,可以满足消费者对鸡肉质和量的需求。例如,白羽肉鸡生产效率高、价格实惠,适合快餐和大众消费;黄羽肉鸡饲养周期长、风味品质较好,适合中式加工和中高端消费。

下一步,科研人员将分类、持续进行品种选育提升,推动禽肉产品稳产保供、品质提升,为不断满足多样化需求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文/于文静 黄韬铭

供图/视觉中国

编辑/倪家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