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8年11月8日,加拿大华侨司徒勤参满怀深情地回到了他的故乡江门开平,将一系列珍贵文物——包括祖先的肖像油画两幅、精致的鹿角挂饰一对以及具有历史意义的鸦片枪木盒一件——捐赠给了开平市博物馆。这些文物不仅丰富了博物馆的馆藏,也为研究开平的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那个难忘的日子里,司徒勤参首次在开平市博物馆1号展厅亲眼见到了孙中山先生为表彰他祖父司徒管而特别颁发的“一等奖章”。面对这枚沉甸甸的奖章,司徒勤参的心中涌起了无比的自豪和激动。他深情地说:“这枚‘一等奖章’不仅仅是对爷爷爱国情怀的认可,它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历史遗产,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坚信,这份历史的传承将像火炬一样,照亮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

在开平市博物馆1号展厅的“开平历史文化陈列”常设展览中,一枚别具意义的银质“一等奖章”矗立于展柜之中,成为众多参观者目光的焦点。这枚奖章以其圆形的设计和精致的铸饰,展现了一架飞机的图案,象征着航空事业的腾飞。奖章正面的“一等奖章”字样上方,稻穗环绕,寓意着收获与成就,而背面则刻有“中华航空协进会第二特别区分会募捐成绩奖留纪念司徒管同志惠存”的铭文,记录了司徒管对航空事业的贡献和孙中山先生对他的崇高敬意。“尽管这枚奖章体积微小,其所承载的意义却极为深远。它不仅铭记了爱国华侨司徒管与孙中山之间的一段宝贵历史,还映照出司徒管深沉而炽热的爱国之心。”开平市博物馆馆长李少珍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授予爱国华侨司徒管的“一等奖章”。

航空救国

“我出生时,爷爷已经漂洋过海到澳大利亚谋生,虽然我与他未曾谋面,书信往来是我与他唯一的链接,但他的爱国情怀和事迹影响了我的一生。”司徒勤参跟笔者娓娓道来,讲述爷爷的故事。

司徒管是开平市赤坎镇人,年仅12岁便随长兄到澳大利亚谋生,在异国他乡深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影响,加入同盟会,追随孙中山革命,在澳洲团结当地华人,积极开展救国运动,反对种族歧视。但此举引起当局的顾忌,于1923年被驱逐出境。

“上世纪90年代初,孙中山提出‘航空救国’主张,爷爷当时深受影响,1923年回国后当即在广州谒见了孙中山,向他陈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于是,孙中山便任命他主办‘中华航空协进会’,将办公地点设在了广州大沙头。”司徒勤参回忆道。

司徒管为了协进会的工作不辞劳苦,同年再次返回澳大利亚,向当地侨胞募集款项,并用筹集得来的钱购买了一架飞机回国,该飞机命名为“广州号”。孙中山十分欣喜,为表彰司徒管的募捐功绩,特奖了一枚“一等奖章”给他,以作纪念

慷慨捐赠

1978年,司徒管去世,这枚“一等奖章”由其儿子司徒省吾珍藏。司徒省吾移居加拿大时,将“一等奖章”留在其二妹处。

“爷爷的爱国情怀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而物件便是让这些精神财富代代流传最好的载体,这枚‘一等奖章’便是其中之一。” 司徒勤参告诉笔者,为了让更多人了解爷爷的故事,1985年,司徒勤参的大姑将“一等奖章”寄回开平,现于开平市博物馆展出。

“爷爷是我最钦佩的人。为了纪念爷爷,在他去世后,父亲执笔记录下爷爷的事迹,以文字形式留存他爱国的一生,并经常给我们讲述爷爷的故事,教导我们要爱国爱乡。”在爷爷的影响下,司徒勤参心中的爱国爱乡种子渐渐长成了参天大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司徒勤参(中)在开平市博物馆1号展厅参观孙中山为表彰司徒管而特别颁发的“一等奖章”。

这些年来,司徒勤参经常回家乡开平,看看曾经生活过的旧居,到开平市博物馆、司徒氏图书馆看看“一等奖章”、航空同志会捐款册等爷爷生前的物件。“每当看着这些物件藏展在博物馆,想到它们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到孙中山为表彰爷爷特奖给他‘一等奖章’背后的故事,弘扬传承他的爱国精神,我就觉得很快乐。” 司徒勤参开心地说。

于是,司徒勤参在2018年便把旧居里祖辈遗留下来的人像油画,杉木箱,20世纪上半叶的金山箱,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科普、文学、水利、教科书、土木工程学的读书笔记和文献资料等一批对开平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的文物文献悉数捐给了开平市博物馆。

在捐赠文物与文献资料后,司徒勤参深情地表达了他的愿景:“这些历史的见证,不仅铭刻着海外侨胞与故乡开平的深厚情谊,我期望它们能像那枚荣耀的‘一等奖章’一样,引导更多的人穿越时光的长廊,感受开平侨胞的辉煌历史与深沉的家国情怀,从而在这些故事中获得启迪与力量。”这不仅是对过往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许,愿这些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激励着每一位参观者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来源:《中国侨都·江门》第82期

世界江门青年大会

☆交流☆合作☆发展☆共赢☆

微信公众号ID:GlobalYouthCha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