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夏日炎炎,多地高温红色预警频发。在持续高温高湿的天气,因“热射病”昏迷乃至死亡的案例屡有发生。由于热射病的进展速度极快,加之人们对中暑程度有判断偏倚,对热射病严重性存在认知偏差,实施预防、急救措施不规范或不正确,以及未能及时就医治疗等原因,“热死人”的悲剧在酷暑季节时有发生。因此,健康度夏要重视热射病的防治。

图片来源:摄图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什么是热射病

什么是热射病

热射病是由于人们暴露在高温、高湿或强烈的太阳照射环境中,身体产热大于散热,从而导致机体中心体温骤升,超过40℃,伴有昏迷、神志不清以及多器官系统损伤的严重临床综合征。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占中暑的8.6%~18.0%。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

热射病的发病机制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起。一方面,热暴露使机体的核心温度升高,造成细胞结构被破坏、组织坏死等,对各器官系统造成直接损害,通俗而言就是身体被“热熟了”;另一方面,机体表现出过度防御,热暴露引起热应激,继而引发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逐步发展为类脓毒症反应,并随着体温持续上升症状加剧恶化,最终造成多器官功能障碍。

热射病的类型

热射病的类型

热射病主要分为经典型和劳力型。经典型热射病好发于长时间被动的暴露于热环境中人,以及机体散热不足的老弱幼孕、有慢性基础疾病者和高温户外作业者;劳力型主要与体力活动相关,常发生于既往体质良好的年轻人。

值得关注的是,如果热射病不能及时进行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60%以上。但若预防措施全面和治疗及时,热射病的死亡率往往不超过5%。因此,广泛普及热射病的相关知识,使人们对热射病的症状、急救处理及日常预防的相关知识有所掌握,可以积极影响患者的救治成功率和预后生存质量。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热射病的常见症状

1.体温升高:患者核心体温升高(>40°C);

2.显著的中枢神经系统改变:从意识模糊到昏迷、抽搐、谵妄、行为异常等,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包括激越、痫样发作、共济失调等;

3.其他症状:头痛、皮肤发红、皮温升高、呼吸急促、呕吐或腹泻、肌肉痉挛或无力等。

热射病的急救处理

热射病的急救处理

当热射病突发时,首先应对患者情况进行评估,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其次,应让患者立即脱离高温环境,将其移至阴凉通风处,然后积极降温,脱去过多的衣物,可用湿毛巾或冰袋冷敷,用冰水或冷水擦拭患者身体,通过扇风进行对流降温,使核心体温在10~40分钟内迅速降至39℃以下,2小时左右降至38.5℃以下;达到正常体温后应停止降温。若患者发生抽搐,应避免其发生舌咬伤,确保呼吸道通畅。在实施紧急救治措施的同时,周围其他人应立即帮忙拨打急救电话,及时使患者转至医院做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

热射病的预防

热射病的预防

热射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急症,降低其病死率的关键在于预防。平日应发现热射病或热衰竭高风险的患者,对其进行有关中暑及热射病的风险评估和知识教育,建议其定时充分补水,避免过度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做好通风工作,合理安排休息时间,减少热射病的发生率。同时,可对广大群众进行健康教育和预防知识培训,通过科普宣教,加强人们对热射病的急救处理能力,确保遇到突发热射病情况时能及时开展自救互救,从而有效降低热射病病死率,提高救治成功率。

文/卫何婧 吕叶辉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