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烈日当空,在洛南县古城镇何村的麦田里,村委会副主任、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文东驾驶着一台小麦联合收割机正在金黄的麦田中往来穿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观刈麦》中这样描写麦熟的景象。麦收时节,此情此景,在何村铺展开来。
放眼望去,150多亩成方连片的金黄麦田长势喜人,蔚为壮观,一穗穗饱满的麦穗迎风摇曳,好似一片金色的海洋。  
 张文东驾驶着联合收割机开足马力在麦田中往返忙碌,只见一垄垄成熟的小麦被卷进机器,收割、脱穗一气呵成。“我们合作社从周围群众手中流转土地450亩,轮换种植小麦和玉米。今年小麦长势比较好,能收100吨左右。”张文东一边擦拭汗水一边告诉记者。
近年来,张文东所在的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广泛动员吸收周边农机户、农机手“带机入社”,按照“带机入社、统一调度、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运营机制进行管理,推行农机作业费95%归农机户、5%为合作社发展资金的“5%积累分配法”。合作社还出台“鼓励社员引进购置新型农机具的规定”,对引进购置新型农机具的社员实行“享受国家农机购置补贴+合作社补贴购机价格20%”的激励政策,按照社员入社股份比例全部量化到全体社员名下,其资产归合作社共有,形成了“机制灵活、合作共赢”的良好态势。
“我们除了收割自己种植的麦子,还帮其他群众,一亩地收费120元。”张文东说,每年夏收都是最繁忙最辛苦的时节。夏收以来,他已经连续驾机作业一个星期了,天天都是起早带晚,为节省时间,午饭也在田头解决。但作为农家人,每当他看到大片大片的麦子变成金灿灿的麦粒,就觉得所有辛劳都值了。
“农机收得就是快,还不浪费!”古城镇高塬村村民李明山高兴地说,前几天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机手不到半小时,就把他们家的2亩麦田收割完毕了。
近年来,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先后投资500多万元,购置了玉米、小麦联合收割机、拖拉机、深松机、旋播机、采挖机、大型翻转犁、旋耕机及挖掘机、铲车等农机具近300台(件)。
雄风农机专业合作社社员也由最初的7人到目前60多人,社员的年作业面积也达到5万多亩,合作社年收入200多万元,实现了合作社、社员、服务对象合作共赢的局面。
“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我们买农机有补贴,种粮食也有补贴。我们一定会把机械化种植、收割粮食的事情坚持干下去。”张文东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