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先生成功保住了性命之时,神经功能几未受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根超过10厘米的金属棒从刘先生的鼻根部,直插颅内复杂静脉结构海绵窦,紧紧“咬”住颈内动脉与多组重要颅神经。最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领衔的多学科团队几近完美救治下,历经10小时手术,金属棒被顺利取出,未造成任何神经功能损伤,35岁的刘先生“生死劫难后转危为安。

刘先生是浙江人,在车间打磨金属部件时,不慎被一根超过10厘米的金属棒从鼻根部直插进颅内。虽稍感疼痛,但无其他不适。家人紧急将他送到当地医院,医生看到刘先生状态及头颅CT后,以为只是普通异物伤,计划手术治疗,在鼻根部切开小口,将金属棒直接拔出。

就在准备进手术室时,主刀医生看到重建后的颅内血管CTA,倒吸一口凉气:金属棒竟然不偏不倚,从颅内最复杂静脉结构之一的海绵窦正中穿过,压在大脑最主要的供血动脉颈内动脉旁!图像上看,金属棒已明显在动脉上形成压痕,棒尾还有小钩子,钩在颈内动脉后方。当地医生和家属沟通后,告知手术风险巨大,建议转上级医院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患者被送到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时,神经外科急诊医生接诊,完善基本评估及治疗措施,第一时间汇报神经外科急救中心吴雪海教授。

评估伤者病情后,专家认为情况棘手:金属棒穿过的海绵窦,是脑内极复杂的静脉结构,止血困难,且周边密布着视神经、运动神经、感觉神经在内的包括多组颅神经,极易造成神经功能缺损。此外海绵窦与颈内动脉相接,一旦颈内动脉损伤,会出现大出血或复杂血管畸形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危及生命。吴雪海提出:完善脑血管造影后,尽可能在神经内镜下进行异物取出手术。

神经外科副主任、总院执行主任朱巍教授在查看伤者情况后,提出应在神经外科复合手术室(Hybrid)进行手术,内镜手术基础上备好颈内动脉覆膜支架,并做好开颅手术准备,如出血进入颅内,可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神经外科周良辅教授则补充:应在术前完善球囊闭塞实验(BOT),这是一种在对颅内动脉瘤或肿瘤采用颈动脉治疗性闭塞时用来评价脑组织对缺血耐受程度的技术,以此提前评估伤者对侧血管代偿情况。也就是说,万一术中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可考虑直接闭塞一侧颈内动脉。同时,术后需即刻复查造影,评估血管损伤情况。

手术方案最终明确。手术团队与麻醉、手术室护理及输血团队深入沟通,准备为刘先生“放手一搏“。

手术当天,余果副教授先进行血管造影。重建的影像再次确认金属棒压迫颈内动脉。当BOT实验及加强实验证实“对侧血管代偿良好”时,整个团队都松了一口气: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至少可以通过闭塞血管挽救患者生命。花玮教授、吴雪海教授、朱侗明及张金森医生负责内镜下操作,朱巍教授全程指导。

内镜下逐步分离后,医生看到金属棒通过海绵窦的“安全三角”进入窦内,这也解释了为何患者尚未出现严重症状。极其细致、缓慢拔除金属棒后,大量血液自破口内涌出,紧急压迫止血后进行血管造影,未见明确动脉破裂。治疗团队决定不再进行颈内动脉闭塞,尝试内镜下止血。

为更有效地止血,团队在内镜下逐步去除压迫物后,将常规材料“压扁揉搓”成米粒大小的致密止血材料,替代填塞止血,最终成功止住破口的出血。手术结束后再次造影,未见动脉破裂及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此时距离手术刚开始已过了十个小时。

麻醉苏醒后,刘先生神志清楚,可以清晰地回答医生的问题,医疗团队随访造影后,排除了迟发性血管损伤的可能。这也意味着,幸运的刘先生成功保住了性命之时,神经功能没有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