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文作者: 春梅狐狸

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

这算是个我一直很想聊的话题,有关于古风的真实性讨论,以及古风流行的发展风向。

1

古风服饰:“景别”改变流行

如果大家对旧文还有印象的话,可能还记得我提到过“齐胸襦裙”作为实物证据薄弱的汉服款式,之所以能在质疑声中依然稳坐爆款的位置,甚至前赴后继有无数“大佬”愿意为它摇旗呐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齐胸襦裙”的款式设计实在是太受欢迎了,太满足古风爱好者们的需求。尽管,或是为了符合很多人心目中所追求汉服“历史真实”问题,或是为了商家之间完成设计迭代,齐胸襦裙也是做出过许多设计改动的,但这一切都没有动摇它的根本,那就是设计重点集中于胸口的位置,在拍摄人物近景乃至特写的时候,可以确保服装的主要装饰都被囊括在镜头之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景别下的齐胸襦裙照片,图/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齐胸襦裙商品展示的主要设计要素,图/网络)

所以,齐胸襦裙就是一个网络传播的视觉特性改变古风审美的典型案例。我们可以用几张网络上随便就可以搜到的关于“景别”的示意图来对比上面的商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景别示意图,图/网络)

注:以上示意图基本都是基于横构图、电影、商业拍摄而言的,所以各种景别都有用处。但基于网络的古风视觉传播以竖屏为主,服务的是古风服饰穿着者本人。

不难发现网络人物摄影偏爱使用的“近景”,所拍摄到的胸口以上区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区域,这其中一般包括了面部的妆容、头发的造型、高腰以上的服装,以及抬起后的手及手中的道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近景)

(文章因为打码原因无法呈现面部妆容,很多网红妆有“大变活人”或直接在面试画出一套全新五官之类,其实就是适用于镜头的单向取景)

近景表现人物妆造,全景/远景表现情境氛围,全景/远景在古风摄影里同样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由于网络传播的图片往往像素不高(相对于印刷要求),全景/远景中的人物占比又比较小,服饰细节就显得无关紧要了,所以在全景/远景中更在意服饰的色彩、人物的动作(更舒展)、道具的构图(体积更大)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远景人物)

非常有意思的是,大多汉服款式或风格似乎早就被命运被默默标好它们各自适合的景别:齐胸襦裙更适合近景,战国袍更适合全景/大全景等,这些区分也反映在它们各自的设计发展轨迹上。

比如齐胸襦裙刚出现在电视屏幕上时是比较简单的,包括那时的汉服齐胸襦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大明宫词》剧照;右:早期汉服齐胸襦裙)

但后来的设计发展重点都在裙头,裙头越来越宽,以容纳越来越多的设计元素。加上复杂的妆造,华丽的头饰,以及一些手部道具,在近景拍摄中几乎已经囊括了整体服装和造型的主要着力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妆造与设计重点集中于近景中的齐胸襦裙照)

而裙子本身设计则被弱化,虽然也有汉服商家从全景角度出发为裙子设计一些复杂的“机关”,但终究还是没有市场。因为切到近景,这些“机关”便不被“看到”,而这些“机关”所付出的成本也远远高于仅装饰近景取景框中的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设计了多层下裙的齐胸襦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近景中无法看出多层裙摆的设计)

比如明制袄裙在进入汉服序列时,曾经出现过集中装饰肩部和袖口绣花的风格,这种既不传统审美更不温文物复原的设计之所以能在各个商家新品里出现,也是因为满足了近景拍摄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袄裙绣花设计)

尤其是袖口的绣花,几乎是为了近景手部动作而设置,多一块绣花的区域似乎都要了商家的“老命”,绝对只放在能出现在镜头里的部分。这让我想起以前吐槽过的一部古装剧,也是如此,乍一看戏服满绣,展开动作就会发现只装点了表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思美人》剧照)

又比如曲裾早年的衣缘设计也是比较复杂的,多用织锦缎,有的还会用上那年头还有些金贵的机绣,衣料本体反而相对简单。但由于曲裾还是更偏向全景拍摄,主次关系就颠倒了,并且更侧重色彩搭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大汉天子》剧照;右:《汉武大帝》剧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使用织锦缎和机绣的曲裾缘边)

古风服饰是不是贩卖视觉大于售卖服饰本身呢?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但从它们的商品详情页上来看,视觉是很重要的因素。服装售卖至少应该展示规整的正面、背面侧面模特穿着照,但这些几乎不会在古风服饰网店里看到,网店展示的更多是服装拍摄的视觉案例(这个问题不仅仅出现在古风服饰商家上)。

这就不得不记起一则陈年旧话,在买明制汉服在汉服圈内会被挂墙的年代(当时都没淘宝,大家买汉服通过论坛),我的第一件汉服是当时还挺便宜的明HT。当时我可没啥见识,单纯是在那一堆售卖汉服的商家贴里捞出只有这一家拍了规整的各个角度模特上身图,还有平铺图,在还没有网络交易保障的年月觉得这家靠谱些罢了(以上仅代表该商家当时的服装定位,不能说明该商家当下和未来的商品价值取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HT早期商品照)

2

古风爆款:“景别”走红路线

当我们回过头来看这几年的古风“爆款”(包括服饰、妆造、配饰、风格等),几乎都是为“近景”而生的。

就好比蟳埔的簪花,与其说是蟳埔簪花火了,不如说是头上戴花这种妆造火了,至于蟳埔不过是它民俗价值的背书、文化真实性的注解罢了。这点也可以从蟳埔簪花在全国范围内可以如此迅速地铺开,且不遵守当地民俗禁忌上体现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的蟳埔簪花,新闻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的蟳埔簪花,新闻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什么颜色都敢用的“成品”簪花)

蟳埔簪花本来是本地人的一种民俗生活,但当游客涌入,“簪花”就成为了一种民俗文化商品。既然是一种商品,它能在本地售卖,也可以在异地售卖。只不过民俗作为非常注重在地性很强的产物,在一些相对狭义的看法里,“异地化”几乎等同于丧失真实性。即便在相对宽容的目光里,异地商品化的民俗也会在输出过程中和资本转化下而产生许多变化。

簪花的程式、审美乃至禁忌,都是属于本地的传统,不论是“商品化”因收益而作的退步,还是“异地化”因认可而作的改变,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反过头来对本地文化传承产生影响,这些连个议题都算不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根据《民族旅游地文化商品化对文化传承的影响》绘制)

“蟳埔簪花”的异地商品化,相比于学者们所关注到的其他案例(一般是民族文化案例)还是有他的特殊性的,因为它与当地传承之间的关系极为薄弱,属于雷声大雨点小的那种。看似各处招牌都是“蟳埔簪花”“泉州簪花”,实际上所使用到的当地元素只有“簪花”而已,其余几乎都不相关。即便如此,这个“簪花”也是开始走样了、被“粗制滥造”或“东拼西凑”了。之前在《》里也已经提到过了,蟳埔簪花在本地商品化的过程中就已经是接近脱离民俗发展的,那么在异地商品化时更加无需兼顾这些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令蟳埔簪花开始走红的赵丽颖杂志摄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闻报道中的簪花)

支撑起“簪花”这门生意的,还得是对于近景拍摄有极大需求的古风视觉,以及古风爱好者总免不了扯出来的文化大旗,尽管这类旗帜往往会成为旁观者诟病讥讽的根源。

再看异地商品化后的“蟳埔簪花”,所搭配的服饰、匹配的场景也几乎定型了。场景不再是海边蚵壳厝,拍摄者手里拿的也不再是开牡蛎壳的工具,而变成了江南水乡的屋巷,大有底层劳动妇女爆改古风大小姐的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年新闻中的蟳埔簪花,图/人民网、泉州网、东南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杭州的蟳埔簪花,新闻图片)

至于服饰,当然也不再是大裾衫、红腰包,而是古风的明制长衫配马面裙,最为重要的是需要有带飘带的云肩,这种云肩属于另一种古风视觉爆款。

清宫剧《延禧攻略》热播以后,云肩就彻底在古风写真里走红了,大家也不看年代对不对得上、造型合不合理,将它作为配饰的一种只要有条件就要加上。但《演戏攻略》里其实出现了很多造型相对传统的云肩,但最后最火的却是皇后跳舞时比较仙气的一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禧攻略》里的云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延禧攻略》里云肩可能的参考原型)

这是存世云肩里比较罕见的造型,却反而成为最受欢迎的,异地商品化的“蟳埔簪花”几乎都搭配这种,汉服商家所出的类似款更是层出不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簪花搭配的服饰,新闻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各种古风云肩,图/花瓣网)

从视觉上来说,云肩本身是非常满足“近景”需求的。传世云肩绣花图案比较小且负责不利于网络像素表达,但这类云肩设计往往本身的造型就比较有冲击力,有的外观就是一个独立图案。加上飘带,商家甚至会加上非常多的飘带后,也可以满足全景/远景的拍摄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加与不加云肩的视觉区别)

写一篇的时候正好看到关于“新中式毕业服”的热搜。如果大家对比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是复制了簪花(头饰)+云肩(领饰)这样的近景爆款模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微博截图)

这种几乎是为了视觉或社交而生的,还有小范围流行的“背云”。如果要从历史或传统去追溯,肯定会觉得一脸懵圈,但如果从“一生要出片”角度去看,就能理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左:宗教用背云;右:汉服写真用背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清代东珠朝珠,图/故宫博物院)

此外,打造了很多“近景爆款”的于正团队,深谙多重曝光效应之理,他的很多剧集里都会将某个设计元素“蛮横”地铺满,不仅让观众对此产生好感,更会让一些对古代文化一知半解但又十分痴迷崇拜的受众产生“不明觉厉”的感觉。更重要的是,他的这类元素几乎都铺在了“近景”里,《演戏攻略》里的“云肩”,多部剧集中都出现过的“绒花”,以及最近《墨雨云间》里的“珍珠妆”等,可以预见这些都会引得古风爱好者的竟相模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演戏攻略》《骊歌行》《墨雨云间》剧照)

3

古风舞台:帷幕下何为真实

应该算提过很多次了,我认为“古风”是流行文化下的产物,而非历史文化下的,尽管后者可以作为前者的背书,也常常为前者提供“创意”和“素材”。然而,历史也好,传统也罢早,都是过去式,2024年回头去看和2014年回头去年差别并不大,但古风产物所呈现的面貌却是天差地别,因为改变的是2024年过和2014年古风爱好者的群体构成和社会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0后童年艺术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早期汉服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年新闻报道中的马面裙,图/央广网、三秦网)

旅游人类学里有一个著名的 “舞台真实”理论,但它本身并非来源于旅游业,而是基于“前台-后台”理论。这个理论用流行语来说就是“人生在世,全靠演技”,“前台”是我们的社会生活,展演的空间,与观众接触的舞台,“后台”则是封闭起来的隐私空间,防止观众和外人的突然侵入。

而在旅游之中,当地人将自己的生活封装成为了旅游产品,这就是“舞台”。游客当然是希望可以看到“真实”的“舞台”,但不同的游客对于“真实”的需求度和感知力是不一样的。就拿“蟳埔簪花”为例,有人觉得有花戴起来并装扮拍照就达成了“真实”;有人希望去往蟳埔本地,只有“舞台”架在本地才是“真实”的;有人觉得花不能戴得太夸张,否则就失去“真实”……像我这种“苛刻”的人,就会觉得脱离生产的簪花,模仿得再怎么相似都只是一种表面演出,不符合我严重的“真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关于“真实”的维度判断)

到了古风写真领域,这个“舞台”被镜头的取景器所改变,被封装的“文化产品”变得很小,也很满。尤其在古风这个领域,“场景”(全景/远景范围内)往往是普通人力所不能及,便更倾向于在自身上(近景范围内)填充想要穿搭的信息,以至于很容易显得很满、很繁复。而所谓旅拍,本质上是一种取景,更是一种舞台真实性的抓取。同样的舞台苗装,在杭州拍摄会显得很突兀,也会引来质疑,但在一个苗族旅游区就获得了很多人眼中的真实舞台。

我对“蟳埔簪花”尤为感兴趣的原因,除了是眼见她火起来、眼见她火四方以外,还在于她有一些独特性。比如,相比许多民族写真,“蟳埔簪花”被剥离了地域标签,甚至是渔女的族群标签,加入了“古风”这个更宽泛的阵营。人们更将早年的一句网络流行语“今生卖花,来世漂亮”改造成了“今世戴/簪花,来世漂亮”,不仅给了各种戴花(包括蟳埔簪花、学士帽插花等)在社交网络传播的合理性,更解构了各种簪花之间的年代、地域、身份、民俗差异。用名为“古风”或“国风”或“新中式”的现代流行熔炉,将从传统的历史的素材库里捞起的片羽吉光重新锻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感谢阅读,喜欢请记得分享哦^_^

※ 如无另外标注,文章为 春梅狐狸 原创,如有疏漏欢烦请指正,文章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转载须经授权并支付稿费;

※ 所使用的图片、视频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相关事宜。

* 最近的文章 *

春梅狐狸 传统服饰

脸着地的藏狐,故纸堆里的服饰爱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笔者已出版《图解中国传统服饰》,请多支持

如果喜欢 ❤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