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其历史地位不可撼动。该著作成书于秦汉时期,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综合性医学理论著作。它构建了中医学的理论框架,涵盖了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养生防治等诸多领域,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黄帝内经》倡导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至今仍对促进人类健康具有指导意义。历代医家无不研习此书,视为医道之宗,其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性跨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展现了中国古代智慧的非凡魅力和深远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帝问道:“人的居住环境、行动和情绪,比如动静、勇敢或胆怯,这些是否会影响到他们的脉象变化呢?”

岐伯回答说:“当然,人的所有情绪和行为,无论是惊恐、愤怒、劳作还是静止,都会使脉象产生变化。例如,夜间行走,肾气容易上逆而喘,进而影响到肺的健康。如果遭遇坠落或恐惧,肝气会上逆而喘,对脾造成损害。在惊恐之中,肺气上逆而喘,会影响到心。若是涉水或跌倒,肾气及骨气都会上逆而喘,这时候,勇敢的人可能气血运行正常就没事了,而怯懦的人则可能因为气血不畅而生病。因此,诊断疾病时,通过观察人的勇敢或怯懦,以及他们的骨肉皮肤状况,就能大致知道他们的身体状况,这是诊断的一个重要方法。”

岐伯继续解释:“当人们吃得过饱时,胃部的热量会通过出汗来散发。如果因为惊恐导致精神受损,那么心会因此出汗。长时间持重物行走,肾会因为负担过重而出汗。快速奔跑或恐惧时,肝会因为紧张而出汗。身体摇晃或劳累过度,脾会因此出汗。春、秋、冬、夏四季的阴阳变化,人体生病往往是因为过度使用身体的某个部分,这是很常见的。”

他又进一步阐述:“食物进入胃后,其中的精气会分散到肝,滋养筋脉。同时,浊气上升到心,滋养血脉。血脉中的气会流经全身,最终汇集到肺。肺是百脉的朝会之处,它会把精气输送到皮肤和毛发。当皮肤和毛发的精气汇集,再进一步运行到身体的脏腑之中。脏腑中的精气如果保持平衡和清明,就会留存在心、肝、脾、肺、肾五脏之中。这种气的平衡状态,通过手腕的脉象可以反映出来,从而判断人的生死。”

岐伯还提到:“喝进胃里的水,会转化为精气,并向上输送到脾。脾再把这些精气输送到肺,肺会调节水道,使水液下输到膀胱。这样,水精就会在全身四布,与五脏的经脉并行,与四季的阴阳变化相协调,这是人体的正常生理现象。”

黄帝接着询问不同脏腑脉象的特点。岐伯解释说:“太阳经的脉象,就像是三阳之气浮于表面。少阳经的脉象,像是一阳之气,特点是滑而不实。阳明经的脉象,则像是大气浮于表面。太阴经的脉象,表现为伏鼓,也就是深沉而有力。而二阴(少阴)的脉象,特别是肾脉,则是沉而不浮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简单谈几点

  1. 古人通过脉象来洞察人体内部的健康状况,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生命机理的深刻理解,令人赞叹。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对健康的关注和对生命尊重的态度。

  2.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一个器官、每一个情绪、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影响到整体的健康。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衡,避免过度使用和消耗。

  3. 岐伯的解释也告诉我们,疾病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日常的预防和保健,从饮食、运动、情绪调节等方面入手,维护身体的健康。

  4. 通过脉象来诊断疾病,不仅需要深厚的医学知识,还需要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这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以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

  5. 岐伯和黄帝的对话,展现了古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之心。在现代社会,我们同样需要这种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