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有着广阔的滩区,滩区群众如今生活如何?

6月27日,中华环保世纪行2024年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黄河入鲁第一县——菏泽市东明县长兴集乡兴东社区,白墙红瓦的二层小楼整齐排列,村里绿树环绕,道路宽阔整洁,犹如在滩区建起的一座小公园。2017年,山东全面启动黄河滩区脱贫迁建工程,历经多年奋战,全省60万滩区群众有了安稳的家。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我们发展起虎杖、红花、秋葵、食用菌、火龙果、樱桃等特色农产品,提高了农业附加值。”长兴集乡党委书记刘中泉介绍,长兴集乡现已形成1.5万亩虎杖园、1.1万亩红花种植基地、1000亩数字农业产业园及300座食用菌棚等特色农业种植园区,带动就业2200人。利用商业门市房和富民车间,引进服装加工、吨包生产、电子制造、中草药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55家,提供了2400个就业岗位。

黄河从东营垦利区入海。采访团来到东营垦利区杨庙社区,这是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智慧公章、政务服务自助终端让居民在家门口实现“一次办好”;北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大棚里,网纹瓜沿着藤蔓向“上”生长,新摘的西红柿等着送往商超……

董集镇副镇长、杨庙社区党委书记张麦荣说,社区打造幸福乐园、幸福就业驿站、幸福满格智慧治理中心等平台,改造提升社区幼儿园、卫生室、幸福食堂标准化厨房,并对社区内部及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同时瞄准沿黄绿色高效农业,成立全市首家社区股份经济联合社,新建30座高标准设施农业大棚、联动1200余亩生态果蔬采摘园,发展“共富工坊”,承接草编、家纺、制衣等订单,帮助更多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

水脉牵系着血脉、文脉。山东坚持保护传承、交流互鉴,着力打造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新高地。

推开东营黄河文化馆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四层楼高的巨幅画卷《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气势令人驻足惊叹。黄河文化馆通过历史遗迹、盐业春秋、红色记忆等板块,以艺术品、文物、绘画为载体,生动还原了黄河历史变迁,展现了黄河两岸人民自强不息的英雄气概和坚韧品格。文化馆还应用了全息投影、光影技术等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让采访团成员仿佛乘坐一艘船,既穿越古今、又从上游而下,真切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魅力。

暑假在即,郓州博物馆人气逐步升温。“我们用孩子们喜欢的展览方式走近黄河、了解黄河。”郓州博物馆馆长杨涛告诉采访团记者,黄河流经郓城28公里,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和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为郓城千年古城带来历史底蕴和现代特色。博物馆展厅陈列着距今4000多年的肖堌堆遗址采集的石斧和石刀,这些生产用具展现了几千年前先民的生活方式。为激发人们保护母亲河、传承黄河文化的热情,该馆将艺术化手法、数字化手段与千年古县等独特文化元素相结合,打造集馆藏文物、民俗非遗、历史记忆等一体的文化综合体。博物馆建成开放以来,累计举办各类展览科普活动400余场次,为黄河沿岸民俗文化传承提供了载体。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张文婷 刘一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