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将至,随着近两年不断掀起的一阵阵“文博热”,逛博物馆成为很多人的出游计划之一。当下,在社交媒体上,越来越多年轻人分享打卡博物馆的体验,线下打卡展览、线上云逛博物馆成为一种休闲、社交的生活方式。坐落在天津鼓楼商业街的广东会馆自6月8日上线了“百年有戏”大型沉浸式系列互动项目——天官赐福,不少人表示“这是建筑之美和戏曲之韵的强强联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拿上一本解谜手册,走进广东会馆,开始深入调查。在这本解谜手册里,游客可以一步步了解到戏曲发展的细微脉络,梨园拜师时为什么要抹去其中一笔,常见于岭南的天井和连廊是干什么的,京剧里的行当、武器、乐器、脸谱,戏台上的“天官赐福”有什么讲究等知识。“我一开始还在纳闷,怎么‘師’字会少了一瞥,原来这是‘留一手’的意思啊!”参观者靳女士在互动体验中将丢失的一撇补齐后念到,“口授心传、薪火不止,毫无保留地默默相承,这才应当是传承曲艺文化的传承之路。”随后,她还表示,在线上与她互动的小狮子“咚咚锵”操着一口地道的天津话,“这也太天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从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个活动,立马就决定带着孩子来了。”前来参观的刘女士是一位音乐教师,参观当天她不仅带着孩子一步步解谜,还在相应点位提问,“曹操的脸谱为什么是白色的?广东会馆是1907年修成的,那么那段时间中国还有哪些历史事件呢?”刘女士边提问,边对记者说,“如果不是这个活动,我可能仅仅认为这是以前广东人聚集在这里的一个场所,没想到里面还有这么多隐藏着的文化和趣味。孩子来到这里,边玩边学,回家再写上一篇日记,这是暑假里很有收获的一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为天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饰最为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广东会馆也是天津戏剧博物馆,是中国第一个以戏剧为专业的博物馆。“我们利用了数字化手段,让建筑与戏曲文化由平面走向立体,由静止走向流动,不仅拉近了博物馆与观众的距离,也提高了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辐射力、感染力和生命力。”“百年有戏”项目负责人于慧希望每一个走进广东会馆的人都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果没有导游,当游客走进2300平米的院子里时根本不知道要看些什么。”她说,这本解谜手册建立在准确传达知识的基础上,给游客带来丰富新奇的体验,让观众在更加轻松愉悦的环境中,更好地获取知识,享受文化的熏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将40多页的解谜手册里近100个知识点一点点看完,通常需要将近2个小时,不少外地游客因为赶时间,会让工作人员帮他们盖好章,贴好贴纸。从北京来津旅游的张先生说道,“这种形式挺好,但是我们上了年纪的还是希望能直接拿到一本完整的图册,把它当作一本绘本,拿回家给家里的小孩子看,让他们了解更多的戏曲知识也是个很好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轻人是引领时尚生活的主力军,他们爱上博物馆,是激发城市活力的一个重要载体。在天津戏剧博物馆文庙博物馆管理办公室党支部书记徐宁看来,利用更加鲜活、全面、立体、多样的形式让原本严肃的文物变得活泼,让历史从书本走入年轻观众的生活,才能焕发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最近半年,我发现博物馆里不再以戏迷和旅游团的参观者为主了,观众里面多了很多年轻人,有的专门来玩解谜游戏,有的来打卡拍照,有的来集章……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拥有让每个年龄段都能接受方式,将建筑文化以及戏曲文化传递给观众。”徐宁说,未来,天津戏剧博物馆还会增设夜场“大河向东”沉浸式剧本游、借助先进光影技术打造的“数字戏楼”7D沉浸式光影体验,以及常态化的“戏彩津门”演出,同时也推出层出不穷的文创产品,让古建筑“活”起来,让博物馆“动”起来,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也为城市发展赋予文化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