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经典诗词,讲历史故事,玲子欢迎您的光临。

前言:

前日使胡罢, 昼夜心南驰”,宋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腊月,作为“生辰使”出使辽国的苏辙,觐见完辽道宗后归心似箭,即刻踏上归程。

幽州城下历新年。途经燕京时,正赶上农历新年,众人在燕京城欢度春节,每逢佳节倍思亲,苏辙牵挂家中的妻子,作《春日寄内》报平安。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不辱使命,使辽归来,春意融融,想到就要和家人团聚了,苏辙激动地写下这首七律,幸福感满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piàoyáo。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宋 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春日寄内》

简译

春风送暖,冰雪消融,燕京已经是春天了,归心似箭,车马仪仗迎着火红的朝阳,如风驰电掣般地疾速地前行。

在辽国这个地方辗转奔波这么久,头发都花白了,终于返程了,东风吹,暖暖的,我试着脱掉厚重的貂裘大衣。

我虽然在遥远的燕京过春节,但也能想象得到你头别幡胜的样子,家中的餐桌上一定摆出装满时令生疏的春盘。

我给你写信,就是嘱咐你把庭院打扫干净,用不了多久,我就到家了,相信那时候东园里的青梅还未缀满花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赏析

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至和二年(1055年),十七岁的苏辙与十五岁的史氏结为夫妻。

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史氏虽然年少,但她侍奉公婆,友爱兄嫂,从未出过什么差错。

一生一世一双人。苏辙是一个长情的人,伉俪情深,自从与史氏结婚后,他的眼里心中就只有她一个人。

忧深责重乐无几”,苏辙仕途坎坷,宦海飘零,不论升迁浮沉,她与他都共患难,同进退,悲喜与共。

出使辽国的这一年,苏辙54岁,史氏52岁,岁月蹉跎,待过了这个大年,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37载春秋。

都说少年夫妻老来伴,苏辙与史氏既是夫妻又是亲人,他们都是彼此生命里最重要的人,是彼此的牵挂。

元祐四年年底,苏辙一行人完成出使辽国的任务,开始返程南下,途经燕京时恰巧赶上元祐五年的春节。

彼时他们离开开封已三月有余,苏辙思念妻子,更为不能赶回家与亲人团聚而遗憾,故唯有片纸寄相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春到燕山冰亦消,归骖迎日喜票姚”,首联写春风送暖,冰雪消融,一行人圆满完成任务,踏上归程。

”是辕车所驾的三匹马,“票姚”也作“票鹞”,状劲疾貌,比喻回归途中马儿有力量、速度迅疾。

春到燕山,冰雪消融,东风和畅,暖日融融,归心似箭,回家的路春风得意,就连马蹄都变得轻快起来。

久行胡地生华发,初试东风脱敝貂”,颔联首句写自己离家日久,饱尝思念之情,次句写愉悦的心情。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苏辙元祐四年(1089年)八月接旨,十月动身,十二月返程,抵达燕京时为腊月底。

离家已三月,从燕京回开封,快马加鞭,还得些时日,既是胡地苦寒,也是念妻心切,苏辙头发都白了。

春天来了,任务也圆满完成了,而其就快到家了,迎着温暖的春风,脱下避寒的貂裘,他心情岂能不好。

插髻小幡应正尔,点盘生菜为谁挑”,颈联写开封城春节习俗,看辽国春节习俗,更思念远方的亲人。

小幡”即幡胜,是用彩纸剪或丝绸剪的花、鸟、蝴蝶等,宋朝人过年,女人们会把幡胜别在发间鬓边。

点盘生菜”既是把时令生蔬摆在盘中,寓意春天的到来,和“小幡”一样,都是彼时宋朝的过年习俗。

苏辙思念家中的过年氛围,以及亲人团聚的幸福,岂不知妻子史氏也一样望眼欲穿,盼望他平安归来呢。

附书勤扫东园雪,到日青梅未满条”,尾联写归心似箭,嘱咐妻子洒扫庭院,准备为自己接风洗尘啊。

当然,这是夫妻之间的玩笑话,史氏展卷来信,定是会心一笑,多日紧锁的眉头,也终于得以舒展开来。

久别的人盼重逢,爱人终于要返回家园了,这春风是多么浩荡,来日可期,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后记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得知苏辙被任命为出使辽国的“生辰使”,远在杭州的苏轼写诗鼓励。

兰生庭下香时起,玉在人前坐亦凉”,为了让哥哥放心,苏辙明知旅程艰险,也勇往直前,只为不辜负朝廷的信任。

不让哥哥担心,不负朝廷所托,更不能让爱妻牵挂,苏辙此行任重道远,一路走来写下了二十八首诗,也是收获满满。

《 春日寄内》即是其中的一首,寄内既是向妻子报平安的书信,轻松愉悦,欢喜俏皮,归心似箭,满满的幸福之情。

参考资料:

《宋史 苏辙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