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前几天隔壁的小孩子,非要去捅他家后山桃树上的马蜂窝,然后几个小孩子就都被马蜂给蜇了,脸部是肿的面目全非了,然后被各自的父母送去了医院,即便是打了点滴,也是几天时间才消肿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人们又再次叮嘱说:七月蜂,八月蛇,九月黄鳝惹不得,这可不是说着玩的,老祖宗的忠告该听。那这话又是什么意思,为何这些月份的它们,就不能惹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七月蜂

七月,正值盛夏,是许多昆虫活动最为频繁的时期。一般七月份就是农历的五六月份,而在古代民间就有了“端午到,天气热,五毒出,不安宁”,说的也是因为气温高了,许多的毒虫、毒蛇等也出来活动了,在野外要格外小心,以免被它们蜇咬伤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过这里的“七月蜂”,指的多数是黄蜂,而不是蜜蜂。黄蜂也就是俗称的“马蜂”,是一种更大,更凶猛的蜂类。在民间就有“捅了马蜂窝”来形容招惹了大麻烦。

而之所以在农历七月份的马蜂是不能招惹的,一方面是马蜂本来就很危险,它们也被称之为“杀人蜂”。

只因为相较于蜜蜂更为凶猛,攻击性强,且毒液毒性较大。一旦感觉受到威胁,黄蜂便会群起而攻之,而且它会持续多次的攻击目标,从而给人畜带来不小的伤害。

另外一方面,就是在七月份天气炎热了,这个期间的马蜂里面早期孵化出来的马蜂宝宝也都已经长大了,是蜂群发展的巅峰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时这个期间温度高,天气燥热,让马蜂也变得更具有攻击性,就和人在天热的时候脾气暴躁是差不多的,因此在一年中的七月份,马蜂是最为危险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七月天气热,人穿的衣服又少又淡薄,基本大部分肌肤都是裸露在外,就更容易被马蜂攻击。

像过去一般取马蜂窝的话,都是选择在冬季,或者是下雨天的晚上,这样它们就不怎么出来了,能大大降低其危险性。

因此,“七月蜂”告诫人们,在这个月份里要尽量避免接近蜂巢,以免触怒蜂群,遭受不必要的蜇伤。

八月蛇

八月份的话,基本已经接近立秋节气了,但是立秋后还有一伏,所以依然还是比较炎热的。而对于蛇类而言,这是它们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蛇类,都是在这个期间繁殖、蜕皮的。这使得它们的行为更加不可预测,攻击性增强。

像平时蛇的胆子都很小的,遇到人了都会主动逃避、藏匿起来。但是在它们的繁殖季节,就会出于母爱的本能,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等,从而变得更具有攻击性,设置会主动的发起攻击。像过去发生蛇咬伤人的情况,基本上八月份就是高峰期。

这还有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在八月份后,由于草木开始枯黄,蛇类的隐蔽性降低。同时这个期间人类也是很繁忙的,要频繁的去野外干各种农活,因此与人类遭遇的机会也随之增加。

所以,古人的这句,“八月蛇”其实更多的是警醒作用,是在提醒人们,在户外活动时要特别留意脚下和周围环境,避免与蛇类发生不必要的冲突。比如在野外的话,尽量穿长筒的鞋子,或者是用竹棍提前敲打草丛等,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

九月黄鳝惹不得

九月,秋风送爽,万物开始进入收获的季节。对于黄鳝而言,这个季节也是它们最为肥美的时候。在民间就有“小暑黄鳝赛人参”的说法,就是对其营养和美味的最好肯定。

然而,黄鳝虽美味,却并非轻易可得的佳肴。黄鳝生活在泥泞的河底或稻田中,身体滑腻,行动敏捷,捕捉起来极为困难。

更重要的是,黄鳝具有一定的攻击性,它原本就是一种凶猛的肉食性动物,主要是以落水的昆虫、各种小动物,如昆虫及其幼虫,也能吞食蛙、蝌蚪和小鱼等。

当它们感到威胁时,会迅速做出反应,用锋利的牙齿进行自卫。特别是个头越大的黄鳝,就越危险。

像过去民间有种说法,就是“望月鳝”吃不得,说是这种黄鳝爱吃腐肉,比如死掉的老鼠、蛇等。可见黄鳝也是比较凶狠的。而如果被它咬伤的话,就可能会因为寄生虫、细菌等而感染。

何况在八九月份的时候,是黄鳝的繁殖旺季,动物都是如此,当了爸妈以后就会更凶猛了。

而且黄鳝还有一个奇特的生理现象,就是它们都是先做“妈妈”,繁殖后又会发生“性逆转”,成为了“爸爸”。毫无疑问,做了爸爸的黄鳝就更凶猛,更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