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某项工作一重要,就要组建一个专门办公室!

碧翰烽/文

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某项工作一重要,就要组建一个专门办公室来抓。

不过,有的地方时常冒出一些令人诧异、费解的办公室名称,一方面名称具备地方特色,一方面活动开展轰轰烈烈。

虽然说这样的办公室,是由某某单位来承担日常工作,并没有增加编制,但是增加了牌子,增加了人员,增加了工作,增加了机制。只是,有没有效率?有没有实效?不知道哪个部门或地方做过专门的调查评估没有?

此前,有领导还曾指出一些地方普遍存在的专班现象,说是一项工作重要,就立即成立专班、大张旗鼓地开展,看似热闹,实则效率低下,浪费了不必要的人力物力。很多工作并不需要成立专班,按照正常工作机制即可完成。

本来,我们就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编制,专门的人员,专门的职能,专门的职责,机构改革也在一步步优化调整,完全可以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为什么非要又弄出那么多的办公室?

这其中的深层次问题究竟是什么?是创新是点子?是急功近利?还是现有的机构、人员设置难以承担职责任务?或者是现有人财物资源职权的配置不够科学务实?达不到工作目标所需的要求。

但是,从这些专门办公室或专班现象来看,我们需要思考机构运行的有关问题:

一者,不论是正式机构,还是议事协调机构,以及临时挂牌机构,都应坚持减法思维。从目前的现实状况来看,我们的机构和牌子不是少了,而是多了。有些机构令人眼花缭乱,有些牌子让人不知所云。

其实,机构和牌子就是越少、越简单,就越好。

当下,一些地方基层负担之所以很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上级部门单位设置过多过细,每个部门单位部署一项工作,到了基层,就是沉重的负担。何况有的部门单位部署工作,无论是内容,还是方式方法,往往又有不少形式主义事项或做法。

二者,机构和牌子的设置、运行,应该坚持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定职责。按照现有的情形,每一项工作或问题,都能够找到相应的部门单位来负责,只是可能存在职责交叉,导致推诿扯皮。

因此,属于谁的职能,就应交给谁来负责。如果存在多个部门交叉的情形,可以指定一个部门牵头负责,实行授权。

实际上,那些在正式机构之外设置的挂牌办公室或专班,往往就要抽调人员,增加经费,增加物力,效率不一定很高。

而且,做得不好,还容易导致形式主义,比如可能增加表格填报、材料上报、典型推介、会议文件、督导检查等,因为在有些领导或部门来看,这样似乎才体现对工作的高度重视,也似乎才会有成绩有亮点。

三者,在机构整合运行方面,应该考虑树立市场和社会思维,整合多元化组织力量。也就是说,专业的事情专业抓。有些工作,当然是行政来抓,但有些工作,可以由社会来做,也可以由市场来做。不一定都是行政大包大揽,从而防止行政过度介入市场和社会,说不定会有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