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茶坊

2024.7.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期嘉宾

黄忠波 洞头闽瓯文化研究者

主持人

刘芬芳

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符号,也是一个地方的金名片。在浙江,洞头凭借自身独有的闽瓯文化,成为海洋地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起,《百姓茶坊》联合洞头区社科联推出系列访谈节目《探寻闽瓯文化 追寻洞头记忆》。

曾几何时,在洞头的大街小巷里,生活着许许多多的能工巧匠。大到船只建造,小到器皿用具,都出自于他们之手,他们给海岛先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数的便利。而随着时代更迭,以往那些举足轻重的手艺人,正慢慢从人们的视野中淡去。

本期节目邀请到的嘉宾是霓屿乡贤、退休教师黄忠波,他还有另外一个特殊身份——洞头闽瓯文化研究者。今天的节目中,黄老师要跟我们聊的,就是这些逐渐远去的洞头渔村工匠。

嘉宾简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黄忠波,霓屿乡贤、退休教师、闽瓯文化研究者。曾担任霓屿中学、霓南中学、霓南义校校长;洞头职业高中和职教中心副校长、党支部书记等。多次获得县先进生产工作者、县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优秀校长、优秀党员以及浙江省老人学习达人、温州市百姓学习之星、温州市“园丁奖”等荣誉称号。长期从事洞头海洋地域文化——闽瓯文化的研究。

首先和我们聊聊渔村工匠中的箍桶匠吧?

以前的洞头,凡是圆形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都是出自箍桶匠的手。他们把一块块木板,用竹钉连綴起来,厚度连接缝隙要做到恰到好处,组成圆形。桶底用木板固定,外用竹篾条成圈箍住,一般小件用三个箍圈,容量大的,也有用五六个箍圈的。不管器皿大小、盛量多大,滴水不漏,工艺之精湛令人咋舌。

尤其是一些小物件,造型很是奇特,精细至极。现存的部分物件我们只能从博物馆、村史馆中见到。

从前村民家建造房子和船,都离不开大锯木匠,您能说说这个行业有什么讲究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行业是比较讲究的,比如他们要求大锯长约2米,宽约70公分,两头有两根木制手把,当中用两米长的木条连接两头,右边是一齿状铁条,左边是用几股绳索搅在一起,在绳子中端用一根短棒绞紧,使右边锯条不至于脱落。在运行过程中,两头两人要握住锯柄,右手掌向上,左手掌向下,平稳使劲,不得偏颇,否则锯下的木板就会厚薄不均、浪费材料。

造船的木材是整木从中锯开成两半就可,锯木时将整木用人字架支起,让木头一头翘起,一头垂地用石块压住,一人站在木头上,另一人站在地上,将锯子垮在木头中间就可运作。尤其是站在木头上的人要胆大心细,要是站不稳使不上劲,就会锯偏。

如今造船用的是钢板,建房用的是钢筋混凝土。工匠们望船看房兴叹,无奈将大锯束之高阁,大锯木匠的身影也渐渐被人淡忘,老人们或许还能谈起,年轻人只知木匠,不知还有大锯木匠。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不知道篾匠了,您能介绍一下吗?

在一把篾刀的配合下,篾匠能编制各种各样的生产生活用品。大件的诸如竹垫、竹毡、竹毯、竹席、竹筐、竹匾、竹篓、大竹盖、小竹盖等,小件诸如竹篮、花篮、装饰盒、行李箱、字画卷等。工艺之精湛,作品之完美,堪称是美轮美奂之精品。现在,大多竹编物件已销声匿迹,有的也在机械加工下完成,人们到市场里购置就可,再也不用聘请篾匠到家做工了。据我所知,如今霓屿篾匠健在的不足五人,而且他们都年事已高在家颐养天年,从前的篾匠轶事,只能留给人们茶余饭后闲谈阔论罢了。

我们再来说说漆匠,这门手艺虽然现在还留存在民间,但您觉得以前的漆匠和现在的漆匠,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区别太大了,如今的漆匠不过是房子装修之后上漆而已。那以前的漆匠,才算得上是工艺匠师,大的如庙宇禅寺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壁画、形象生动的花鸟禽兽,以及在家庭中最有代表性的“圆木床”,从床围一圈到床前屏风,一切所描绘的是那么形态逼真、引人入胜,还有木橱、五斗橱、碗橱等。小的如走亲访友拎的红桶、大厅里的屏风、女人用的粉饰盒等,描龙画凤,花鸟丹青,无不令人赞叹。

铁匠这个行业大家就比较熟悉了,您能讲讲您对铁匠的了解吗?

以前,人们的生产生活都离不开铁匠,有些行业可以少,这个行业是不可缺的。比如洞头造船要铆钉、固船要铁锚、建房需铁钉,还有生产工具如铁梨、铁锤、铁铲、铁锹、锄头、镰刀等,生活用具如菜刀、菜勺、饭钵、火钳、灰铲等。

在那个年代,每当你路过打铁棚时,里面随时都会传出一阵阵“乒乒啪啪”“叮叮当当”,具有浓郁生活节奏的打铁声,恰如轻重缓急、大小和谐的协奏曲。而如今,我们再也不能享受到如此有味且富有魅力的音乐大宴了。我曾经问过霓屿唯一健在的刘铁匠,他的打铁工具还在吗?他说还在,但是已经是锈迹斑斑,现在生活好了,谁还赤膊上阵、汗流浃背去干那活。

是什么样的机缘巧合或者特殊情感让您选择从事闽瓯文化的研究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前我们海岛人的生活用品、生产工具,大多为人工所做。大如船只建造,小如器皿用具,无处不在,无所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很多渔村工匠的制作工艺都被现代化机械设备所替代,本应属于传统非遗的渔村瑰宝,也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我们在享受现代便利的同时,也此感到十分的惋惜。我做这项工作的目的在于宣传和弘扬海岛宝贵的非遗文化,让我们年轻一代的孩子们记住它,从而传承下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有些手艺注定要淡出历史的舞台,但却依旧让人回味、让人念想。那些逐渐消失的手艺,以及那些渐行渐远的手艺人,成为了一代人无法割舍的乡愁。他们是那个特殊年代特殊的产物,他们为时代付出了力量和辛劳,即使无需传承或是无法传承,都值得被看见、被记住!

编导:刘芬芳

编辑:邵康妍

审核:郭婷娴 潘 杉

监制:张海河

总监制:南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