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6 日,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本科毕业生钟芳蓉,远赴甘肃参加敦煌研究院的石窟考古岗位的面试。按照她的专业能力、社会影响、坚定初心,大概率将顺利通过面试入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提起钟芳蓉,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 2020 年,她参加高考取得了 676 分的优异成绩,成为湖南耒阳的文科状元,在湖南省排名第四。因从小对历史感兴趣,并被 “ 敦煌女儿 ” 樊锦诗的故事深深打动,钟芳蓉在 2020 年 7 月 30 日决定就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她的这一选择引发热议,有人对她选择相对冷门的考古专业表示不理解,但也有人为她的理想而感动。当时,全国各地博物馆、考古机构和工作者纷纷发声支持,有 9 家考古所、博物馆给她寄来的近 50 斤重的礼物包裹。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也给她寄了口述自传《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一书,并写信鼓励她。

在北大学习期间,钟芳蓉勤恳努力。大二时,她曾被邀请参加央视《中国考古大会》,在节目中考古知识信手拈来,散发着自信的光芒。 2024 年 7 月 3 日,钟芳蓉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2024 年毕业典礼上进行了致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圆满完成本科学业的她,报考了敦煌研究院的石窟考古岗位。

来自湖南,毕业于北京大学的 钟芳蓉,矢志远赴甘肃敦煌工作,令人起敬。

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的另一个热点事件 ,也是涉及大学生入职甘肃基层工作之事。

2023 年 7 月,按照甘肃省委组织部关于做好选调生拟录用人员相关工作的要求,嘉峪关市委组织部对该市 2023 年选调生拟录用人员予以公示。其中,武汉大学德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顾某,被拟录用至嘉峪关市直部门单位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顾某因未能留在家乡兰州,而是被分配到嘉峪关,于 2024 年 5 月在学校校园墙上留下一篇名为《山花寻海树,不如就春风》的文章,讲述自己在备考阶段所谓的 “ 心路历程 ” 以及对嘉峪关这个城市的不满。

文中出现 “ 嘉峪关就是落后的戈壁滩小县城,我在那里被禁锢,动弹不得 ” 等言论,甚至称自己像 “ 黑奴 ”“ 妓女 ” ,引发了网友的广泛争议和批评。

嘉峪关相关部门回应称,顾某此前确在嘉峪关某部门工作, 2024 年4月份她本人申请取消录用资格,组织已经批准。顾某所在单位的一名工作人员也表示,其是被取消录用资格的,来单位工作不满一年。

该事件引起了广泛讨论。有观点认为公职人员应具备为公众服务的意识和对工作的责任感,不能仅因个人情绪而发表不当言论。也有人指出,个人对工作地点有偏好可以理解,但应注意表达方式和场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段某,从甘肃兰州一路向西 “流落”戈壁嘉峪关;钟芳蓉,从湖南一路向西坚定到大漠敦煌。虽然两人可能不具备可比性,但是同为名校毕业生,同样在面对偏远的西北,以及所谓的荒凉基层时,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差异。

我认为, 钟芳蓉的选择,并非出于功利的考量,而是源自内心深处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考古事业的执着追求。这种纯粹的热爱和无畏的追求,使她在世俗的眼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股清流。

与之相对的是顾 某 , 本科以小语种单招进入兰州大学研究生就读武汉大学德语专业。这样的学习经历,成为选调生,在现在的就业环境下,也确实不容易。工作是在市直单位,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层。更为有利的是,组织部门把她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按照常理,努力下去,未来不可限量。可是她生不福中不知福,“自毁前程”,还殃及家乡甘肃和武汉大学,令人唏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 顾某 与钟芳蓉的选择相比较时,我们似乎看到了某种“缺失”。这种“缺失”并非是对顾 某 个人的指责,而是在两种选择所代表的精神层面上的探讨。钟芳蓉的选择补上了重要的一课,这一课 就是年轻人 关于坚守初心,关于对理想的不离不弃。

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社会,太多人在选择专业和职业时,被所谓的“热门”“高薪”所左右,渐渐忘却了内心最初的梦想和热爱。而钟芳蓉却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那条少有人走却充满意义的道路。她 的经历 告诉我们, 一个人 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外在的荣耀和物质的丰富,而在于内心的满足和对文化传承的担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例如,考古工作常常需要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长时间的田野作业、繁琐的资料整理,但钟芳蓉却愿意为了揭示历史的真相、传承文化的火种而默默付出。相比之下,一些人可能因为害怕吃苦、担心前途未卜而放弃了自己原本热爱的领域 。

顾 某 的选调生之路,或许更多地考虑了现实的因素,如稳定的职业、晋升的机会等。这并非错误,但在某种程度上,可能少了那份对纯粹理想的执着。然而,我们 在抨击其不良言论时, 不能因此而否定顾 某 的选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考量和价值判断。

从更广泛的层面来看,钟芳蓉的选择对于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教育不应仅仅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 “ 工具人 ” ,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理想的追求精神。社会也应当营造一种更加包容和鼓励多元选择的氛围,让每一个人都有勇气去追寻自己真正热爱的事业。

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商业、铁路、文化。 微信公众号:zgmjply(评论员解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