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作者:陶舜财经

读书看报可以增长见闻,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互联网时代。

深圳媒体不约而同地刊登了一篇新闻,讲述了深圳市人民医院的两例肺移植手术的“感人”故事。

7月14日上午,一场有条不紊的器官航空运输任务在深圳市人民医院顺利完成。这是深圳首次通过直升机运送肺脏器官,从广州到深圳手术室,整个过程仅耗时半小时。箱子里放着刚获取的肺脏,73岁的肺纤维化患者老杨(化名)因此获得新生。

这篇通讯员稿件详细讲述了深圳人民医院医术的精湛。7月14日16时10分和16时15分,深圳市人民医院两台肺移植手术几乎同时顺利完成。

深圳市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王光锁表示:“两台手术同时进行,是我们在肺移植技术上的另一个里程碑,证明我们有能力应对复杂、高难度的手术挑战。”

医院聚焦于手术的成功和转运器官的神速。这是他们的身份决定的。

普通人关注的是,这两个好命的人,究竟都是什么人?

透过官方报道可以发现:两个幸运的神秘人都来自东北。73岁的老杨老家在黑龙江,受到多年气促困扰;而64岁的殷叔则来自大连,面对晚期肺纤维化的痛苦。

看来,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东北人也是幸运儿。

作为一个从业将近20年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很容易发现,这篇新闻的写作是有问题的,其核心信息是欠奉的。

经典的写作教材都会非常明确地告诉学生,新闻要讲清楚细节,要交待清楚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有的新闻,写作者甚至还要分析事件的得失,推演和预判事件的走向。

但是深圳这篇新闻的4个关键人物里面,2名器官捐献者的信息是缺失的,2名器官受益者也仅有化名,一个叫老杨(确认是化名),一个叫殷叔(不能确定是不是化名)。

像这种好人好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过去人们看到,为了治疗白血病,骨髓捐献都值得主流媒体写数千字的长报道。有些突发事故引起死亡,相关家属按照当事人之前的捐献意愿,捐献眼角膜之类的,这也都能看到很清晰真实的故事。

像肺这种更加罕见的器官,按照过去的经验,那不是更加可歌可泣、甚至值得被评为道德模范吗?这样的典型故事,深圳的媒体工作者理当深度挖掘,让捐献者的光辉形象得以被大众认识才是。

你觉得呢?

陶舜财经——你每天的醒脑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