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的中小学生已经开学了,最高兴的自然是家长,神兽们终于可以归笼了。
但这个暑假发生了三件事,可以说将深刻地改变未来的教育风向,甚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风向。
01 山东砍掉10万事业编
七月中旬,山东省静悄悄地发了一个文,官宣启动省属事业单位向企业转变的全面改革。
转制后将收回所有事业编制,原工作人员将从省编办的实名制名单中剔除,并与新成立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
约10万名曾经拥有事业编制的员工将正式转为企业合同工。
我们都知道,公务员、事业编,以及大量编外人员,比如基层村委会工作人员、社区工作人员、辅警等,都是吃财政饭的。
而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就是说这些人的工资大部分都源于税收收入,换句话说就是靠纳税的打工人供养。
那么到底有多少人吃财政饭呢?
根据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年末全国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50355 万人,年末全国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44402 万人。
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属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一种,后者减前者就是机关事业养老保险人数,即50355万人-44402万人=5953万人。
这个数字包括退休人数,但不包括体制内的编外人员,因为编外交的是企业养老保险。
我们再来横向对比一下:从世界银行的数据来看,中国政府雇员的开支占政府支出的比例最大,达到34%。
纵向来看,同样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我国向政府雇员支付的劳动报酬占政府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在近十年来不断上升:
从2012年的33%左右,提高到了2019年的超50%,2020年以后更超过60%。
但自2015年开始,政府可支配收入支撑的政府支出下降到不足90%,同时,新增债务的比重不断上升。
到了2020年,财政支出中只有61%靠的是当年收入,剩下近30%的支出依靠债务融资。
结果肯定就是收不抵支,这一方面与中国一如既往的“投资型财政”有关,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吃财政饭”的人越来越多了。
以2024年为例,国考招录职位数为18948,较去年增加了1293个职位;招录人数为39561人,较去年增加了2461人,增长6.6%,创历史新高。
同时,2023年省考总招录人数高达160221,相较2019年招录人数扩招50.28%。
显然,这种状态是不可持续的。
房地产跌落神坛后,这两年的地方财政有多难,地皮有多难卖,不用我多说。很多小县市的公务员工资经常迟发、欠发,铁饭碗正在“生锈。
但考编考公却一年更比一年热,竞争比一直高居不下。
据2021年的数据显示,清华北大的八成毕业生,都进入了体制内工作。同时哈佛、斯坦福等海外名校的“留子”们也纷纷涌入体制赛道。
斯坦福毕业的应用物理博士上岸安徽省灵璧县乡镇公务员
为了一张稳定、体面的长期“饭票”,从学霸到学渣,全员都在考公考编。而就业取向的高度趋同,则让所有人都在一个赛道上卷到飞起。
无论从经济维度还是社会发展的维度,缩编都势在必行。
其实,前两年一些人口小县已经开始精简机构了。比如,太原市娄烦县去年一口气砍掉了37%的机构,事业单位精简了35.5%。
而伴随着人口拐点的到来,教师编也开始打破“终身制”。
天津市西青区教育局发布了《西青区中小学教师聘期管理实施办法》,提出从今年8月开始,全面实行中小学教师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打破“一聘定终身”。
02 硕博士扩招,新增2755个学位点
第二件事就是硕博士又迎来了一波大扩招。
7月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出公示,全国新增8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和19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共计新增2755个。
这意味着,全国硕博授权点将在现有18442个的基础上,直接暴增15%。
然而过去10年,中国的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翻了一番,从2014年的62万飙升到130万:
2017年,新增硕博士授权点共计2700多个,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速高达20.8%;
2020年,新增硕博士授权点共计2023个,同年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速高达20.7%。
而相较于博士授权点,含金量更低、可以容纳更多大学生的硕士授权点,审核通过率极高,甚至是“来者不拒”。
从下面这张《2024年拟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点高校通过率统计》表格可以看出,新增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被双非二本高校承包了。
比如淮阴师范学院,此前这所二本院校仅有2个专硕授权点,此次申报15个,全部通过,涨幅高达750%……
其实,每次扩张的学位点,大部分都是专硕、专博。
比如在此次新增的1924个硕士点中,有1534个都是专硕,占比高达近八成。
毫无疑问,一个低配版二本专硕遍地开花的时代正在悄然到来。
其实,自2017年超过学硕开始,我国的专硕招生比例在2023年已接近60%。这不仅意味着硕士学位的含金量更低,也意味着学制更长、学费更高。
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进行研究生学制的延长。其中,学硕学制依旧维持为3年,专硕普遍从2年或2.5年调整为3年,博士普遍从3年调整至4年。
延长学制也就罢了,本就学费更高的专硕,还在蹭蹭涨学费。
具体数据可以看我在《学费暴涨、学制延长、毕业后当个没编制的保安也靠抢?学历贬值才刚刚开始……》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解读。
除了学费高,很多大学还宣布不再给专硕提供宿舍,这些学生不得不每月花着高昂的租金,在学校附近租房。
但不得不说,通过延长学制+涨学费+不提供宿舍这一套组合拳,既延缓了就业,又促进了消费,实在是高啊!
可等到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事业编已经变成了企业编,教师也退出了编制,名企大厂又在锁HC,减少校招名额……
00后真是吃尽了时代的黑利。
03 教培、游戏再度翻红
第三件事更魔幻,国家又开始支持教培了。
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了6方面20项重点任务。要求地方政府从文化娱乐、旅游、教育和培训等11个领域释放消费潜力,同时加大对服务消费重点领域信贷支持力度,以提振继续拖累经济增长的疲软内需。
而发布这20条的背景正是我们经济增速持续低迷。
具体在教培方面,20条要求推动社会培训机构面向公众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指导学校引进第三方机构提供的非学科类优质公益课后服务等。
要知道,双减以前,教培行业提供了3000万的就业岗位,相当于三年应届毕业生的人数总和。虽然此前的双减是对教培的一次纠偏,但难免有点矫枉过正。
当下,虽然正规大机构的供给大幅减少,可需求仍在,反而催生了很多灰色地带。
正如我在《双减之后,“我家孩子”补课,一个月花了36万……》中所说,此前的机构正规补课变成了私下“vip”的一对一模式,一节课的费用动辄大几百元,甚至上千元。
不过,大家看清楚了,此次20条提出的是要推动非学科类的教培行业发展。
其实,分析新东方的近期财报不难发现,非学科的素质教育业务已经成为拉动新东方发展的新引擎。
那啥叫学科应试,什么又叫做非学科素质?举个例子:
死记硬背是应试,大语文、大阅读就是素质。
生搬硬套是应试,思维训练、逻辑训练就是素质。
死抠语法是应试,自然拼读、分级阅读就是素质。
当然,其中难免会有一些模糊地带。现在常见的阅读课、思维课、编程课……都属于素质教育范畴。
但肉眼可见,孩子的学习负担更重了,各类培训名目更多了,家长的钱包也更难保住了。
04 写在最后
最后,我们把这三件事串联起来看,就不难发现,国家未来的教育战略就是促消费、保就业,对应的逻辑就是开源和兜底。
砸掉铁饭碗就是要充分调动市场的活跃度,引入市场机制,为考公热降降火,除了减轻财政压力,也让整个社会的发展更具“灵性”。
硕博士生扩招更是一石二鸟,一方面为高校创收,一方面延缓就业压力。
而鼓励电商、游戏,教培行业发展同样是双管齐下。
聚焦国内,当下我们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节点,出清落后产能,找到新的增长引擎至关重要。
放眼全球,随着全球民粹主义的抬头、中美摩擦的加剧,以及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比重的上行, 早在2020年,我们就提出了要从依靠“国际大循环”逐步转变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说白了,就是外贸靠不住了,要靠咱老百姓自己的消费。
而告别大基建时代,步入后房地产时代,人们的主要消费需求从买房子到吃喝玩乐,服务业成为稳定经济大盘的关键。
要知道服务业不仅吸纳的就业人数是一二产业所无法企及的,而且其占GDP的比例已经超过50%。
那对应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未来的社会发展方向一定是一条波澜壮阔的主流+N条活力澎湃的支流。
这条“主流”就是科技兴国。很显然,无论是当下我们正在经历的第四次科技革命还是人工智能浪潮,科技都是经济发展的“喉舌”,也是高精尖人才的“归宿”,更是一个国家兴盛强大的“主流”。
只有真正具备学习能力,擅长科学创新的人才能走得更远;而那些靠刷题,靠死记硬背,靠各种大招技巧拿高分的孩子,路可能不会太宽。
N条支流对应的就是兴趣社会的来临。并且伴随着学历的贬值,学习这件事也越来越去功利化了。
一个长期坚持的爱好或兴趣既是你前半生的多巴胺来源,也是你后半生的职场“兜底”。
毕竟,每个普通人的逆袭点,大概率就是自己最喜欢、最擅长、做起来最不费力的那个领域。
如果你在自己擅长且热爱的领域都赢不了,那你在别人擅长的领域就更没戏了。
另外,炒大A的朋友都知道,中国一直是政策型社会,炒股要看政策,养娃也同理。
多看看新闻联播,剖析剖析各个政策文件,掌握信息差和大方向,可能远比你扔大几万盲目报班的功效要强得多。
职业发展也是如此,与其被公知、大V的知识付费割韭菜,不如内观自己,外观政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