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到家族文化、祠堂文化,广东地区可谓源远流长,江西地区也不遑多让,其次是安徽和湖南、湖北等省份也比较注重祠堂的修建和保留,而族谱无疑是文化保留最有说服力的证书。族谱是对一个家族世代痕迹的记录,让一代代的后人清楚姓氏的起源,是血脉和情怀的延续。

“寻根”活动在当今社会是一股热潮,表现着当代人对于家族文化传承的重视,很多姓氏多次修正家谱,从根本上认识了自己的祖先,找到文化的自信,所以“寻根”活动也就是在践行着领导人所说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2023年12月9日,四川唐氏宗族的唐庆贤先生在武汉光谷与唐清元先生(唐圣杰)、胶州市一二三玖文学社国学顾问张静悦女士就唐氏的渊源进行探究。

唐庆贤先生讲述,唐姓在湖南和江西、四川是很多,他对于四川比较了解。四川的唐姓都是明末清初由湖南和湖北进入,全省有3600多个唐姓的支系,其中唐姓最多的城市在南充,其次是达州、资阳、广安、成都、遂宁、绵阳、德阳等。按照冯志亮先生的看法,当今唐姓人口约占全国人口的0.69%,总人口大约有917万。

张静悦女士说,山东的唐姓在淄博地区也是居住者甚多,多数分支是在明朝初年迁移至此。

追溯到最初,尧是唐姓的始祖,被封为唐侯,立国号为唐,为唐尧。尧禅位于舜后,又封尧的子孙为唐侯。唐国经历夏商两代,周初被周公所灭。周成王封弟为唐叔虞,改封唐侯后人为杜伯(把唐公及其后人迁于杜城,降爵为伯),称为唐杜氏。

唐清元先生对于唐庆贤先生的讲述表示认可,并且就唐姓的流传进行分析,认为江西是唐姓比较重要的源头之一,湖南永州地区的很多唐姓为江西吉安府(现吉安市)迁入,也提供了族谱予以佐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清元先生提供的湖南永州东安石桥村族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石桥唐氏始祖唐叔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族谱中的唐姓介绍

附上二则资料:

一,莒国公唐俭的后嗣唐世曼由山西太原徙零陵,因世曼办团练抗黄巢“有功,唐昭宗时举为永州刺史”。其后代居永州南乡,后嗣唐冕自零陵迁东安龙溪(白牙市),其子孙聚居于白牙市周围村庄,俗称“七甲唐”。 道县唐姓,长安唐李德仕唐太宗朝,后嗣子迪为廉州宪,与生于益州(今山东)的廉州太守周崇昌同徙永郡,子孙科甲蝉联,代不乏人;子迪七世孙唐揆(宋真宗景德年间)才学兼长,文事武备,初任衮州通判,后以武功授马步指挥,领镇舂陵,其子紫修、紫丘、紫富因公卒,卜葬于道县濂源黎碧岐,择居于濂滨保达村坊。其后嗣居道县达村、夏柳、菱角塘、上唐村、井水唐家、石山唐家、新居墙等村落。宁远唐姓,始祖原籍江西泰和县集贤村,宋末避金乱,迁人湘南,历衡及永,再徙宁远,初居平田,再迁东山的潮水,后嗣居太平乡、下坠乡、禾亭乡、仁禾乡、冷水乡等处。另一支由零陵三蚯田初迁道州,再迁宁远九嶷舜源峰、鲁女峰,后嗣居湾井、麦地、大界、天堂等乡。(资料自纵横蓝山)

二,北宋(977-997)年间,唐冕公自零陵南乡以家于东安之龙溪,北宋至元朝末,子孙瓜瓞绵延,裔孙散居在龙溪河、紫水河、湘江河的两岸,他们聚族而居,明朝以来各自立籍修谱。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朱元璋两次血洗湖南(另有一说是陈友谅),造成湖南人口锐减,人口少则赋少,朱元璋只有移民。洪武初,世居江西的唐氏族人随着大规模的迁徙队伍从江西吉安府的庐陵、泰和以及抚州府的金鸡等县入住东安各地;还有的宗支是因远祖为官离任回籍途经东安而留居的;有的是因朝廷之变而掛冠逃至东安而隐居的;有的则是随军附籍入住东安的,导致东安人口增多。明、清两朝其间,又有不少唐氏族人陆陆续续从东安流徙到广东、广西。其中落籍广西全州、兴安、桂林、恭城、灌阳、阳朔、平乐、柳州马坪等地特别多。明末清初,由于战争和灾荒等原因造成四川“合全蜀数千里内之人民不及他省一县之众”局面。清初四川出现“官虽设而无民可治,有地无赋可征”的情景。因此,清政府采取了移民政策,康熙、乾隆年间,东安各宗支唐氏族人背井离乡,又踏上了“湖广填四川”之路。他们入川后,大部分散居在四川成都的东、南以及重庆周围诸县,这样的迁徙一直延至清嘉庆年间。(资料自我爱东安)

永州东安地区的唐姓共有十甲,按当前能搜索到的族谱记载,始祖为兴朝公,生于明建文、永乐间,自江西吉安府徙湖南零陵升平乡咸阳晓里塘,生子三位:德甫、明甫、贵甫。其后徙江华沅田塘等村。德甫公为唐清元先生的祖上,唐清元先生之父说为七甲唐,但是经过考证发现不然,是为江华沅田塘唐氏,起源地在江西吉安,祖籍则为江西吉安。祖籍的讲法有各种不同,但是站在族谱追本溯源的角度,要以此脉迁徙之前的祖先为标准。

湖南的唐姓为大姓,人数一直在前十当中,约为160多万,永州地区是唐姓最多的地级市,约有40多万人口。在永州市中,东安县的唐姓最多,有10多万之众,约占永州唐姓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唐氏宗族亦举办了众多联谊活动,有一些是来自于港区的宗亲公司,建立了各种分会联络,此确是提高文化凝聚力的表现,也希望未来有更多内地的唐氏宗亲共商文化盛事,更加集中建册,方便唐氏后人进行文化交流和互帮互助。

来源:中国西南新闻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