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来访的记者,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杨福喜说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可能想不出来,我原来是开出租车的”。

此时的杨福喜留着长头发和一把胡子,似乎和开出租车的的哥一点关系也没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切的缘由都要从那场不惑之年的顿悟开始,从一个为了生计开出租车四处奔波的的哥,变成了一个继承自己祖传的皇家手艺。

8年时间名满京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杨福喜守护了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拿起了被人们所遗忘的冷兵器,完成了一场华丽的转变,那么这背后有什么故事呢?

一、为了生计四处奔波

杨福喜的前半生只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虽然家里经营着历史悠久的“聚元号”弓箭铺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在当时那个年代,国家还没有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弓箭的生意根本做不下去,无法维持生计。

正因如此,杨福喜早年一直在北京的一家化工厂里做工人,一直干到后来,工厂改革,无奈下岗。

可即便如此,当时的杨福喜内心也没有产生继承手艺的想法,因为家中的手艺根本无法让他吃饱饭。

因为自己没什么学历,又没学到什么手艺,所以为了生计选择去开出租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出租车公司干了几年,合同又到期了,此时的杨福喜,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毕竟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快40岁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日子,让他根本不能闲着,必须去赚钱。

也正是这时,一个新的机会出现了,杨福喜在报纸上看到了一篇文章,那是北京晚报所报道的。

在北京西山有一家射箭场,所推出的用弓箭射小动物的活动非常血腥,这篇报道,让杨福喜从其中看到了一个从未想过的道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就是继承自己的家业,杨福喜没想到现在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这个古老的兵器弓箭。

曾经的时代,弓箭的确是一项重要的技能,可是在如今这个时代,随着热兵器的兴起,弓箭早就没有了用武之地。

正因如此,无法养活自己,杨福喜才宁愿去开出租,也不回去继承家业

在得知这个新闻之后,杨福喜就决定带上自己的祖传弓箭手艺去射箭场看一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就带着制作精良的弓箭成品来到了射箭场,却没想到受到了许多人的欣赏,其中还有一个人是徐开才。

徐开才是我国第一批射箭运动员,也被周总理钦点过成为国家队总教练,弓箭不仅是他的事业,也是他真正热爱的情怀。

徐开才将杨福喜邀请进办公室,一阵详谈,正是这段谈话,使得杨福喜深受启发。

最终不再迷茫,做出了那个正确的决定,将祖传的手艺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传承家业聚元号

在不惑之年,杨福喜终于决定继承自己的家业聚元号。

随着现在时代的发展,很多的东西都已经可以用机械所替代,曾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都已经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

可是这些传统工艺不应该被人们所遗忘,“往小说是为了生存,往大说也是为了民族”这是杨福喜顿悟之后对自己的看法。

杨福喜所传承的弓箭手艺是清朝皇家的御用手艺,早在1957年,他的家业其实就已经倒闭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时候杨福喜甚至还没出生,所以家中这门祖传手艺,只有他退休多年的老父亲杨文通才会,而他本人对此是一窍不通。

也正因如此,杨福喜虽然决定传承祖传的记忆,但是在客源,场地,原料,工艺等各个方面都相当于是从零开始。

不过好在有贵人徐开财的帮忙,能够利用人脉解决客源和原材料的问题,而祖传的技艺也可以从父亲杨文通的手中学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1988年,杨福喜临时租了一个小平房,成为了日后苦心经营的弓箭铺子,一边装店铺子,一边开拓市场。

另一边还得跟着父亲学手艺,一天累得浑身无力,可即便如此,生意却毫无起色,甚至2001年一整年都只卖出去了一把弓箭。

不过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随着2003年中国社科院一篇有关于传统弓箭原理的文章获奖使得弓箭这项技艺终于走入了大众的眼中。

也因此杨福喜的铺子获得了媒体的关注,在2005年,杨福喜终于卖出了全部的库存弓箭,而这家铺子的名号也逐渐响亮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随着名声逐渐传播,这间铺子也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关注,取得了很可观的成就,可是传承传统弓箭技艺的还有很远要走。

三、传统文化需要传承

短短8年时间,杨福喜就将祖传的御用手艺发扬光大,成为了名动京城的人物。

而2006年杨福喜的弓箭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候,此时距离杨福喜决定传承家业仅过去了8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果不是杨福喜的坚持弓箭制作,这项技艺恐怕很难重回大众的视野之中。

因为彼时的他是中国制造传统空间的唯一一个传人,这不仅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也是一种巨大的责任。

早在2001年的时候,公安部就出台了一项政策,任何单位和个人都不能私自生产和销售弓弩。

虽然杨福喜的手艺是国粹,而工商部门不会去干涉其工件的生产。

但是杨福喜想要从工商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却是非常难的,也正因如此,这间弓箭铺子仅能生产,却无法销售,甚至想为收的徒弟上个保险都不知道钱该交往何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传承我国传统技艺的路还有很长,其中的艰难险阻也很难逾越。

例如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曾经在丝绸之路上运销海内外的鬼工球,这样的东西实在是过于精美,任何人看见都会被他震惊的哑口无言,可是它的原材料是象牙。

正因如此,在如今国家已经叫停了象牙贸易与展览的时间,鬼宫球的发展却面临了绝境。

毕竟没有原材料,什么样的手艺都不能施展出来,可谓是莫大的遗憾,可见传统技艺也需创新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国的传统技艺看似充满荣光,可实际上背后是需要传承人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才能够将其传承下来。

这其中的辛酸苦累恐怕只有他们本人亲身经历过的才能懂,正是这些民间高手们的坚持才可以让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得以绵延。

至今让那些曾经在历史长河中绽放过耀眼光芒的民间技艺,也有机会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

杨福喜的成功,背后也是充满了艰辛,原材料的问题,对于一个弓箭来说是很至关重要,在制作工件的时候,木材上需要用榆木或水曲柳,弓胎则需要江西独有的风干一年以上的竹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至于那根弦,则是需要湖北独有的水牛角以及长度60厘米的背筋。

这些难弄的材料在曾经肯定是有专门的供应商,可是如今已经过去了40多年,早就已经寻不见了。

在杨福喜和他的朋友们共同的努力之下,时隔多年才终于振兴起了聚元号,也传承下来了这门传统技艺。

我们所熟知的成龙,吴宇森,霍英东等等知名人物,都是这家铺子的忠实客户。

吴宇森在拍摄《赤壁》的时候亲自向杨福喜提供了一份图纸,要求制作500套工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面对这样庞大的订单,杨福喜却坚持的认为这个图纸并不符合中国传统空间设计,积极的和吴宇森沟通,解释了中国传统弓箭的独特之处。

最终使得吴宇森选择了杨福喜设计的中国传统弓箭,这也成了本片的一个亮点。

虽然杨福喜的事业已经很成功了,可是我国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却仍旧没落。

杨福喜收购了10多个学生,都由于工件制作的传统性以及狭小的市场选择离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传承这项技艺的终究只有杨福喜的儿子,面对传统手工艺市场的压力,仍然选择迎难而上,靠的都是坚持以及热爱。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在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的传统技艺。

如今的新时代,我们不应该让他们消散在长河之中,而是应该让他们再度焕发生机。

由我们的手传向世界,让我们中华文化的瑰宝闪耀全球。

结语

杨福喜老先生,40岁才正式继承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可是仅仅8年,就将这门手艺发扬光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面临了众多挑战,但我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这项技能一定不会走上失传的道路,老祖宗的技能一定不能丢。

同时传统技能也需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与新时代的产物相结合,才能走上一条新的创新发展之路。

让这项技艺能被更多人接受认可,正如同杨福喜老先生为电影制作专门的弓箭,这样的方式是很好的。

那么对于杨福喜老先生和他的传统弓箭制作技能,各位网友,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点赞留言,大家一起交流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