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抟土绕潮音——大吴泥塑艺术展暨广州美术学院2023年大吴泥塑研修班学员成果展”上,观众围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吴维清及其儿子吴漫,听他们分享大吴泥塑的创作点滴,一老一少分别从传统与现代两个不同侧重点的角度讲述自己的创作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折子戏·摇钱树》香稿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1

“衣服要飘逸,人物造型要温和”

吴维清回忆称,小时候就经常注意到长辈在讨论大吴泥塑的事,尤其奶奶会常常给他讲泥塑背后的故事,而且奶奶还会具体地分析泥塑要如何做,怎样的色彩才算好。

有一次,吴维清跟父亲上街,看到了炭画铺,店铺里的人物头像吸引了他,他开始喜欢上了画画,无奈并没有老师教,唯有自己摸索,“自己在家里学着画人,最难画的是嘴巴。”当时吴维清一边摸索画画,一边开始更加认真细致地观察大吴泥塑的各种造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维清《少华射袍》大吴泥塑

由于经常听到长辈们分析泥塑的要领,吴维清慢慢开始做起了泥塑,后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有收藏家拿着泥塑的破碎件来到了大吴村,希望能找到人修复。吴维清答应了下来,为了更好地“修旧如旧”,吴维清经常请教村里老一辈的手艺人。其中一位老艺人给他找来了一套完整的大吴泥塑作品,他爱不惜手,认真观察人物造型、衣服色彩的要领,并结合奶奶曾经讲述老一辈艺人对泥塑的制作,“前后修复有七年多时间,我一直在研究对比。没想到,修复泥塑的这段时间,让我进步很快,对大吴泥塑的传统精髓有了深刻的认知”。

谈及为何要学泥塑,吴维清说,只为了把好的传统继承下来,“可以说,大吴村做老作品的老前辈都是我的老师,我通过跟他们聊天,学习了很多大吴泥塑传统的精髓。”

为了研究怎样的色彩配方才是最好的,吴维清连续在八九年时间里,选择太阳最猛的时候让色彩暴晒,又在冬天最冷的时候,让泥塑的色彩放置在室外的寒冬之中,反复试验,最终才确定色彩最好的方案。吴维清认为,“传统的大吴泥塑,十分讲究‘衣服要飘逸,人物造型要温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符合常理,彩绘很注重,综合来说多方面都要把握得好,缺一不可。”

2

把潮州不同优秀工艺精髓融入大吴泥塑

80后吴漫是吴维清的儿子,大学读艺术设计,原计划自己出外闯一闯,但后来随着大吴泥塑传承的问题越来越急迫,决定回家投身大吴泥塑的探索之路,那是2010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漫 《黄忠与夏侯渊》

吴漫自小在大吴泥塑的创作氛围里长大,对泥塑创作的认识早已耳濡目染,在初中阶段也曾给父亲“搭把手”,跟着协助泥塑创作。

回到大吴村从事泥塑创作的吴漫,带着年轻人活跃的思维以及自身设计教育的经历,逐渐探索出了不一样的大吴泥塑面貌。

吴漫认为,大吴泥塑发展至今已经有几百年历史,在时代变迁、社会更迭中,大吴泥塑一直都有适应时代的生存方式,相信在这个时代,大吴泥塑也一定能用另一种方式融入到新时代里。

近年来,他与广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合作,其中,《兔帅》就是合作成果,结合时代潮流的元素融合了大吴泥塑的传统技艺。

潮汕地区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为包括大吴泥塑在内的多种传统工艺提供了丰厚的创作土壤,同时也为传统工艺的繁荣提供了广阔的社会舞台。大吴泥塑、纱丁、铁枝木偶、枫溪瓷、嵌瓷、香稿塑、花灯等多种传统工艺在创作中彼此交融,在创新中互鉴共进,共同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潮汕民间工艺美术体系。

“我在思考,尝试把潮州不同的优秀工艺精髓融入到大吴泥塑的创作中,做多样的结合,让大吴泥塑的面貌更加新颖、丰富。”吴漫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吴漫《兔帅》

3

“老一辈做大吴泥塑很纯粹”

潮州“大吴泥塑”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被称为中国三大泥塑,清代乾隆至宣统年间(1736—1911),为大吴泥塑鼎盛时期。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研究称:“这段时间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一批能工巧匠以当地的泥土为原料挖泥选料、炼泥、塑制、晾干、烧坯、彩绘,王侯将相和才子佳人的故事便亮丽登场。在一批艺人的努力下,大吴泥塑从单一泥塑发展到彩色泥塑, 从堆、塑、捏发展到贴画、摹印、彩绘等各种手段,题材也日趋广泛,深受潮州地区人民的喜爱。

在辉煌时期,大吴村从事大吴泥塑人数多达千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而过去一段时间,更多的应用场景主要是民俗活动,古建筑的窗楣、门楣以及家居的摆设。现在这几方面几乎都在弱化,尽管还有民俗活动,但本来需要用到大吴泥塑的地方却被其他更廉价的材料或制作替代了。

现在的大吴村虽然人口有所发展,已经超过三千人,但参与泥塑创作的不过几十人。“除了年纪比较大的几个,基本没多少年轻人从事。”

“这也是大吴泥塑面临的最大问题,年轻人不愿意学,后继乏人。”吴维清感慨,“也不能只怪年轻人,毕竟经济社会,讲求的还是出路,缺乏经济效益,学了也难保养家糊口。”

“老一辈做大吴泥塑很纯粹,他们大多数连字都不认识,就凭着经验和观察,有些可能几十年就反复做一件作品,不停推敲琢磨,所以,现在看他们的作品神韵十足。”吴漫虽然是年轻一代的手艺人,但他也认为,目前大吴泥塑亟需解决的最大问题是“回到最初,把传统做好,把传统的精髓更好地承接下来。”他认为,其他诸如创新、市场或者理论构建都是下一步的事,当务之急是把传统做好。如果这个阶段没有传承好,过几年很多传统技艺估计就消失了。

吴漫说:“贴塑和彩绘,这应该是最能区别其他泥塑的工艺特点。这是最不能丢的技艺之一。”

吴维清表示,虽然自己差不多七十岁,但接下来还是会把传统做精做细,把最好的传统技艺留给后代。“现在也准备了一些造型比较好的作品(泥坯),留给下一代,让他们到时候接着做,否则到了他们那一代,说不准都完全不知道传统的大吴泥塑造型如何做了。”

知多D

●纱丁

纱丁是潮汕民间传统彩扎工艺之一,以表现人物为主。纱丁在既往的主要用途是在某家“添丁”时,亲友作为志贺的礼品,还常用于厅堂摆设、贺婚祝寿以及祭奠的冥品,用于艺人之间的“斗艺”,参加展览、比赛的特庄丁最为精致,代表纱丁制作的最高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纱丁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藏

●泥塑题材

大吴泥塑的题材或取自潮剧情节、民间传说或章回小说故事,或直接来自日常生活。其作品形象可分为五大门类:第一类是戏曲人物,具体为文身、武景、臣景、大斧批、文寸;第二类是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第三类是真人肖像;第四类是神、佛像;第五类是儿童玩具,也称“杂锦”,如动物、胖娃娃、鲤鱼童等。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