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万里长江第一城”,位于四川盆地南端,地处川、滇、黔三省结合的位置。金沙江、岷江、长江三江汇流于此。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的各拉丹冬峰,从那里到四川宜宾的长江,其实在每段都有不同的称呼。只是因为是宜宾才开始叫长江,所以,宜宾也有了「万里长江第一城」的称号。
目前来看,现世的晚清民国宜宾古建筑旧影,总体数量其实偏少,虽然至今犹存的“宜宾三塔”白塔、黑塔、旧州塔以及流杯池等都有登场,已然消失的半边寺、西门等亦有露脸,但总归没能真正地走进宜宾城。
1、宜宾全景
合江门是宜宾的一大型码头,可同重庆、乐山、云南等地,三江汇合,风光独特,对面是宜宾白塔。站在合江门处,左面缓缓流淌、水色如黛的江是岷江,右面翻花鼓浪、水色泛黄的江是金沙江。
自二郎嘴眺望城中
二郎嘴建筑(前图局部放大)
城中依稀可见高大建筑(前图局部放大)
自半边寺回看宜宾城
西门
自上游看宜宾
2、宜宾白塔
白塔建于明代隆庆年间(公元1567-1572年)。塔身空心密檐六方圆锥形砖石结构,共八层,高35.8米,边长4.45米,基层直径11.2米。塔门雕龙抱柱;塔座雕负重力士;塔内有梯旋环可通顶端。在塔顶有约六七平方米平台,可鸟瞰宜宾城及远近山水,是宜宾登高览胜的极好地方。清代诗人杨端,曾写诗道:“竹杖芒鞋兴颇赊,郊原到处听清笳。欲登白塔穷秋望,且泛扁舟荡日斜。山外白云浑似水,江头红树胜于花。归来未觉经行倦,更向河亭问酒家。”
白塔旁,有登高山城和搞元遗址。距塔数十步,有报恩寺,又称白塔寺,寺内一栋三楹,两侧有厢,颇为幽静。现有部分已毁,旧址沿存。
七星山塔,俗称黑塔,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所建,是东山白塔的兄弟塔,在四川省宜宾市南郊南广镇塔坝村七星山的一个山峰上,距市区十公里。
塔身为空心密檐八方园锥形砖石结构。台基为须弥座,高1.7米,每边长4.4米,通高30.7米。塔身为八角形,塔顶早塌,现存七层。塔内有实心柱,每至一层都有龛室。塔内踏道顶用砖相对叠涩作卷形顶,踏级绕实心柱由左至右盘旋至顶。计118级。整个塔身用铁青色砖石砌成,未敷涂料,加之多年没进行过维修粉饰,远观如黛,"黑塔"之名由此而得。1987年进行了一次大维修,依民俗,塔身仍敷为铁青色,但补上了塔顶隔。
4、旧州塔
宜宾旧州塔,亦称旧州白塔。塔为四方形砖塔,十三级密檐式,系印缅塔式建筑风格。塔内壁画具有较浓厚的宗教色彩,从建造手法看,具有古地方建筑之遗风。
1941年梁思成、莫宗江、刘敦桢等古建筑专家考察,认定为宋代建筑。该塔距今900多年,虽历经无数战乱风烟,保存完好,巍然耸立在岷江之滨,每当夕阳西下,金波帆影,千鸟归林,古意盎然,"旧州夕照"成为宜宾一景。更为今人惊奇的是,该塔没有石砌塔基,是用砖直接从凝结的鹅卵石上砌起的。
“半边寺,寺半边,半崖半坎半路边。”“锁江石,石锁江,锁夷锁狄锁岷江。”“半边寺”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由四川巡抚曾省吾在修真武山真武大殿后,命人所建。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专家帮助中国设计修建内昆铁路岷江大桥时,规划的真武山隧道,刚好位于半边寺旁,为了大桥施工方便,将残存的“半边寺”遗迹全部拆除,“半边寺”为经济发展让步,从此绝迹江湖。
6、千佛台
据清嘉庆《宜宾县志》和光绪《叙州府志》记载,千佛台最早于唐贞元五年(789)开凿,并先后在千佛岩附近建千佛殿、观音殿。
北宋绍圣二年(1095),又建了佛祖殿。当时香火鼎盛,成为蜀南佛教著名寺院。明万历年间(1573-1620)的悟禅法师和清乾隆三十年(1765)的天容法师曾两度重兴千佛寺。民国末年,千佛寺逐渐冷落。
7、流杯池
宜宾市郊之北,有崔科山(也名天柱山)横亘之际。山下,一巨石中开,形成天然峡谷,谷深20余米,谷底有清泉缓缓流出,绕谷底没入石中,为一天然奇观。北宋元符元年,大诗人、大书法家黄庭坚居戎州时,仿王羲之《兰亭集序》中"流觞曲水"意境,于此凿石饮水为池,曰"流杯池"。
来源:史影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