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张艳

对话人物

刘正权,湖北荆门钟祥人,1970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七个一百”文艺人才,列入“中国小小说名家档案”。作品散见于《小说选刊》《中国当代文学选本》《人民日报》等国内知名报刊。在中国内地和台湾出版作品集16部,文章百余次被设计成中学生语文阅读理解题,百余次获奖。中篇小说《单开伙》被收入《中国文学年鉴》2019卷。有评价说,在乡土的魔幻文字里,他顽强地想象和寻找着理想的村庄和生命的归宿。

其子刘博文,1998年出生,19岁加入湖北省作家协会,20岁出版作品集《至尊荣耀》。曾获“首届中国微型小说新人奖”,全国微型小说年度评比大奖。目前已出版发表文学作品三十万字。

对话背景:

小说《腼腆的理由》收录在头题特别推荐,小说《蝶变》收录在传奇一栏——这两部作品同时出现在刚出版的9月《小说月刊》上。

刘正权(左)与儿子刘博文一起参加公益读书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正权(左)与儿子刘博文一起参加公益读书会

作者正是54岁的刘正权和他26岁的儿子刘博文。这是父子俩的小说今年第八次同刊,两人同刊亮相至今已经超过五十次。在很多颇具影响力的年度选本和年度排行榜上,父子俩也时常同框。这俨然成了小说界的一道别样风景。

近日,极目新闻记者对话乡土作家、图书策划人刘正权,听他讲述“一门父子两作家”的佳话。

刘正权在讲座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正权在讲座中

“儿子从高中开始创作,如今文笔老到”

记者:你一定很欣慰儿子也“写”出来了。介绍一下宝贝儿子的“战绩”?

刘正权:儿子应该是中国小小说90后作家的代表人物,也是90后小小说笔记体第一人。他从高中开始创作,是湖北省作协第六届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在2023年、2024年连续参加了两届中国小小说青春笔会。他的陆石桥传奇系列小小说,先后被《广西文学》《小小说选刊》《莲池》《金山》等刊物成组推出。

业界有青年作家、书评者对他的作品进行追踪评论。有人这样解读刘博文的小说《风或许知道》:作者对梦想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洞察,展现了个体在社会变迁中的适应与抗争。还有评论称赞刘博文的系列小小说别具一格:我们不清楚作者描绘的“陆石桥”到底在何方、具体是哪里,但是我们似乎都会被其中时代变迁下的拆迁、新旧更替、年轻人的出走与回归的深层文化触动内心的记忆与思考。

我觉得,我儿子的文笔很老到,看问题的角度和深刻性,超越了身边的同龄人。这个超越,起码五岁以上。

记者:爷俩在写作上的“路数”有什么异同?各有何特点?

刘正权:相同之处都是在写小小说、微型小说,而且都在有意识地创作系列小小说,相当于打造小小说的航空母舰。比如,我的《黑王寨风情》《问典本草》《微时代微英雄》三个系列,儿子的《陆石桥传奇》《异世之诗微武侠》两个系列,都是以系列小小说来构建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域。不同的是,我更注重故事的讲述,他则倾向于意识的表达。

“坚持写下去,才成就了今天的我”

记者:您总是自谦,称自己是一个“只有初中学历的”的农民作家。

刘正权:对!我出生在钟祥长寿镇的一个普通村庄,16岁辍学,回家种地。不过我一直爱看书、爱写写画画。是个农民,却不务正业。

我的作品第一次得到认可,是1991年参加了钟祥“丝钉杯”诗歌大奖赛,以一首诗《竹篱笆下的故事》获得三等奖。后来在荆州报上发表,得到八元稿费。对当时靠卖鸡蛋换钱买稿纸的我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我一口气买了40张邮票,投稿寄信用的邮票不愁了!后来,我的诗作就经常在《钟祥报》和《莫愁湖》这两家报刊发表。

正是因为常去这两家报社,我结识了《莫愁湖》的一位女编辑,她后来成了我的爱人。我当时很穷,但我们的生活因为文学而有滋有味。

刘正权(右)与妻子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正权(右)与妻子在一起

记者:写作改变了你的命运,还收获了爱情,后来的创作是不是从此就“开挂”了?

刘正权:算是吧!但个中曲折和冷暖,只有我跟老婆自知。

结婚后,我的诗作开始登上《星星诗刊》《长江文艺》等大型刊物,我也成为《莫愁湖》的执行主编。从农民到主编,在很多人看来已经逆天改命。但那两年我没有时间写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要辞职,我对老婆说:给我三年时间,三年如果写不出来,我到街上拉板车都行。我放下了诗歌写作,开始进行大量阅读和对小小说的练笔。最初两年没有成效,能熬过艰难时刻,靠的是老婆的鼓励和支持。

从2005年起我专攻写小小说,那三年时间里,每年高产小小说近200篇。期间我还作为湖北唯一代表,参加了以整合作家队伍为目标的中国小小说龙湖笔会,算是在中国小小说界正式“出道”!

记者:从闪亮登场到华丽转身,你的成绩单很亮眼,靠的是什么秘诀?小说走的是什么“路线”?

刘正权:我的笔下都是小人物。我生长于农村,后来成为城市的边缘人。我独特的经历加上我的思考,成就了我笔下一个个既生动又富有回味的故事。

我创作的秘诀就是坚持:广泛地阅读,不停地思考,加上不停地写!正是坚持输出,我才成为小小说这一文体兴盛30年来,湖北省第一个把小小说写上《小说选刊》的作家,还上了6次。2011年湖北语文高三大联考压轴卷,有我的文章《五个南瓜窝子》,成为全省48万多考生的现代文阅读题。宁夏2014年的中考试卷上,阅读理解题选了我的《这辈子做好您儿子》,这是我当年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散文处女作——这篇文章弥补了我因家贫而被命运摁在黄土地上与中考擦肩而过的缺憾,哈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正权的作品《疼那么短,痛那么长》《留得住浪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正权的作品《疼那么短,痛那么长》《留得住浪漫》

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部小小说集《再笨一点多好啊》。后来又出版了十几本小说集,还被评为钟祥市优秀人才,各种奖项也纷至沓来——2018年,我再度入围湖北省作家协会第三届长篇小说重点扶持项目,当年全省仅20位作家入围;同年底,中篇小说《单开火》在《清明》杂志发表后引起了反响,入选《中国文学年鉴2019年》一书,这是国内唯一一本涵盖了从创作论证到批评研究的大型文学年刊,全国只有四部中篇小说被收录其中。

“我不‘鸡娃’,儿子也成了作家”

记者:你是如何发现儿子的写作天赋,是巧合还是有意识地让他“子承父业”?

刘正权:经常有人问我,作家教子肯定有秘籍,是不是一出生就开始早教了?我总是哈哈一笑,我从来不刻意去教孩子学知识。

我不‘鸡娃’,刘博文的学习成绩一直一般,后来读的是职高。我不主张他去挤高考那根独木桥。我也没有刻意教他写作,是他自己的人生和积累走到了那一步吧。

青年作家刘博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青年作家刘博文

他读高三那年冬天,他外公住院,他一有时间就到医院去陪护。一天晚上他对我说:“爸,我要写小说。”我问:“你怎么想到写小说了呢?”他说:“陪伴爷爷的这段时间里,我想了很多。如果爷爷去世,十年后,亲戚们估计都会淡忘他,再过十年,也就我们家里几个人记得他,我们一走,谁还记得爷爷呢?人活一世,如泡沫生发消散,太可惜了。我希望将来也和你一样,有文字传世,在文字里长存。”

刘博文的小说《至尊荣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博文的小说《至尊荣耀》

那个春节假期,儿子写了十几万字的长篇武侠小说。我把儿子的书稿发给几位编辑看,他们都点赞。《小说月刊》编辑还建议写成微武侠。于是,在刘博文18岁那一年,《小说月刊》第一期刊发了他的文章,这真是一份特别的成人礼。此后,《小说月刊》每年都会推出博文六篇微武侠小说。他也因为写作特长被保送进入大学。

记者:一家人,都是文人,两个作家,名副其实的“书香之家”啊!讲讲育儿经?

刘正权:是啊!第三届全国“书香之家”这个光荣称号,我们家就榜上有名。

我们家里没有麻将,没有扑克,只有满柜满屋的书,也都不看电视机。我们家住在文化局院内,一墙之隔就是博物馆。所以儿子的名字就叫做“博文”。儿子也爱看书读报,除了图书馆,最爱去新华书店。他小的时候,每逢节假日,我就带他回农村,凡是能做的农活都让他做。在别的小朋友忙着上各种才艺班时,我儿子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捞鱼摸虾、上树捉蝉,撒欢玩耍。

记者:一个是70后,一个是90后了,创作源泉不一样吧?打算合作吗?

刘正权:刘博文一毕业就入职荆门市新华书店。他对我说:命运是个轮回,我在重复你昨天的道路。我说:儿子,你比我厉害多了!

你能想象得出来吗?我儿子的情绪十分稳定,哪怕是青春期也没有“作妖”过。如今,更有一种中年人才有的认知和气度,遇事从来不钻牛角尖。每次回农村,儿子喜欢和村里老人聊天,询问过去的事情或者一些农事,要么在田野里转转,这都成为他的写作素材。

所以说,我们的创作时代背景不一样,写作内容和风格也不一样,父子俩各写各的,互不打扰。但我们的创作源泉有共同的关键词,那就是:自然、大地、乡土、农家……

你看我,一手拿锄头,一手拿笔头,农忙时节,我还是会把笔一搁,回老家种田。我眷恋脚下这片土地,红薯发藤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庄稼拔节的声音……都是我写作的源头活水。

现在有出版社想出版我们父子的合集,将来肯定也会合作一把。最早同时刊发我们的作品,编辑是无心之举;这一次要好好准备,爷俩好好地来一次“同台竞技”。后生可畏,中国小说界正在后浪汹涌。

(受访者供图)

(来源:极目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