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阅藏
2024年9月8日,新学期的第一个周日晚6点。法师与善信居士在重庆佛学院1-10教室开展第20次大众阅藏活动。
此次共同学习了小全藏第二册《佛传二》中的度波斯匿王品第十、自爱品第十一、大迦葉始來品第十二、度奈女品第十三、尼揵問疑品第十四、佛食馬麥品第十五。
人有恩爱便得忧悲
自爱自护便得大道
经云:是時。如來在祇树给孤独园,与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波斯匿王对于世尊年纪轻轻便已成佛,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等成就,惟疑不信。
佛告王曰:“吾今为王说法真谛,善听勿疑。”
波斯匿王忙诺:善哉、善哉!
佛答王曰:“小有四事,皆不可轻。何谓为四?一者、太子虽小,当为正君,此不可轻。二者、小火烧草,草尽乃止,此不可轻。三者、龙子虽小,能为风雨雷电霹雳,此不可轻。四者、道士虽小,已入道要深妙之慧,飞行教化,度脫人民,此不可轻。”
此处四个不可轻,告诉我们人不可貌相,要去调伏傲慢的心,为人处事要拥有平等的心,柔软的心。
于是,世尊为王而作颂曰:“太子福成,当为正君,愚人轻慢,祸舋是生。正由心出,能重能轻,宿行所得,福自随形。能观德本,然后观人,道要以备,大王思惟...…。见谛淨无垢,已度五道渊,佛出照世间,为众除忧患。”
是时。国内有婆罗门,闻佛能除忧患,即詣祇洹。佛问梵志:“有何愁憒,顏色憔悴?”婆罗门言:“我年老耄,正有一子,捨我終亡,悲怜痛毒。”
佛告梵志:“人有恩愛,便得忧悲。”梵志情迷,便白佛言:“恩爱之乐,有何忧悲?”佛言:“不然!”。如是至三,婆罗门不解。
当婆罗门走出祇洹,见到二人樗蒲,心自念言:“此必智者,能解我疑。”便問二人道:“恩爱为乐、为忧悲乎?”二者即答梵志:“天下之乐,去过恩爱。”
此时,国内上上下下及国王、王后都不相信此等言论。于是便遣智臣,请启所问,验世狂惑。如来命臣就坐,而告之曰:“恩爱之本,渊流难尽,忧悲之恼,一由恩愛。”
自古以来因爱生恨,相爱相杀的故事比比皆是。正如《妙色王求法偈》里说:“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我们的一切担心害怕无非是一种执着。既希望一直拥有各种美好,又希望这种美好一直保持下去,而忽略了命运短暂如朝露,无常才是它的常态;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恩爱,本质是一种贪欲而不是真正的自爱。
现在的我们无法做到舍弃恩爱,确是可以试着不那么执著,不一味的向外求,让心更加的平和调柔。
在《自爱品第十一》中,佛言:“众生受形,无老无壮,无豪无贱,命尽之日,无不分散。譬若春华,色无久鲜,结宝华落,果熟离本。须弥宝山,劫尽坏烂。大海深广,犹有枯竭。人命危脆,智者不怙,唯有修德精进履道。”
波斯匿复白佛言:“何谓自爱?何谓自护?”佛言:“善哉问也!大王谛受。人生于世,四大合成。性愚习痴、杀盗淫欺、不信道行,此不自爱也。习善行仁,觉世非常;信死更生,情存三尊;奉戒攝心,信以笃道;守礼以谦,孝順至诚。此人处世,自爱者也。積善履德,身无枉横,志行修明,上天衛護,无男无女,众行归身,兵刃不伤,虎兕無害,自护之方,唯持戒行。”
真正的自爱不仅不是杀盗邪淫,更是修行善行、梵行。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为自护?只有真正的持戒摄心,调心正体,时时刻刻保持正知正念,才能守护妙明真心。凡人愚痴,不能自觉 ,执为恩爱,轮转五道,“善最安身 , 信法奉戒 , 自爱自护 ,从是脱渊,便得大道。”
所以,我们应明白人有恩爱便得忧悲, 自爱自护便得大道的道理。
——Zero 居士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