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舱外》2024年9月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舱外

尊重 发掘 培养

《舱外》杂志创刊于2022年4月,由“高校科幻”平台创办,是专门面向高校科幻创作者服务的一本刊物。《舱外》寓意着不断前行,去探索去寻找去想象。刊物定位为发掘、培养新人,帮助新人走在科幻创作的道路上,为中国科幻事业的发展输送新鲜血液。每期杂志经过投稿、选送与编排,将为读者们带来故事、评论、圆桌会记录等不同形式的文本,展现科幻创作、评论与交流的不同面,并通过“高校科幻”公众号发布每期《舱外》的精彩内容。欢迎搭乘《舱外》,共同寻找漫长星际旅途中的思想光源。

封面人物访谈录

AUTHOR INTERVIE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钕帆

“一个同人文作者的转型之路”

宋钕帆,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一在读,曾获第六届“星火杯”优秀奖,比起看病更适合写文。

高校科幻:祝贺您创作的《地球短路》等作品“宋钕帆科幻小小说专辑”的形式推出,对此有什么感想?

宋钕帆:随着短视频、碎片化阅读的火爆,普通受众越来越难以读完一本中长篇小说。《三体》成书于那个智能手机尚不流行的年代,人们还是愿意看完一大本砖头的;可在未来,在人心越来越浮躁的年代,是否还有长篇小说能复刻它的成功?这值得深思。

在这种背景下,微小说取代中长篇或将成为一个趋势。看到《舱外》的转型公告后,我认为这一想法很好,所以携带了一些作品当作“原始股”,希望为科幻微小说的发展起个好头。微小说的创作周期短、投稿快,若有新人想要崭露头角、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创意,不妨到此一试。毕竟,读者们已经很久没看见新鲜的科幻点子了,而微小说就是展示点子的最佳方法。

并且,即使投了微小说,点子仍然可以回收利用。我们依然能用相同的点子,去写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讲述一段另类的人生。换言之,只要故事情节完全不重合,一个相同的点子被写了很多次、出现在不同的地方,在科幻界也已司空见惯。所以,不必吝啬

高校科幻: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科幻的?

邱红枫:19年,我偶然找到一张蒸汽朋克的插图,被里面复杂齿轮、机械组成的宏大世界吸引了,就开始找更多蒸汽朋克的插画看。后来了解到,有一本叫《差分机》的蒸朋小说,把它看完了。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科幻小说。

高校科幻:科幻吸引您的点是什么?如何定义“科幻”?

宋钕帆:现实世界是枯燥的,人类的力量是渺小的,于是我们幻想自己获得排山倒海、重塑世界的伟力。当这股伟力来源于“魔法”时,就有了奇幻;当这股伟力来源于“科技”时,就有了科幻。因此,科幻起先是人类对“一个强大自己”的想象,就像一只小猫,幻想自己成为老虎的样子。又因为它有一层“科技”的外衣在,所以,人们能看到想象成真的可能性,似乎只要付出努力,它就能成为人类的明天。相比之下,奇幻的吸引力弱些,是因为人类看不到实现的可能性,它与现实世界不兼容。

在最初,“科幻”是连接“美梦”与“现实”的纽带;但现在的科幻,主要描绘“美梦”变成“噩梦”时的样子。在“噩梦”中,人类比现实世界更加渺小和危险(如三体);所以,概括来说,科幻是现实通往梦境的桥梁,最重要的是,它有实现的可能性

高校科幻:为何为尝试进行科幻写作?您觉得创作科幻跟创作其他类型作品有什么区别?

宋钕帆:在写科幻之前,我给“东方project”写过两年同人文。“东方project”的世界观类似于奇幻文学,它是一个神明、妖怪、精灵和人类共生的世界。但是,同人文都是“用爱发电”,说白了就是没有稿费,而且还有法律风险;加上东方圈是小圈子,看的人也少,想靠写同人文出头,确实遥遥无期。这时,有一个同人文写手跟我说“你的笔力用来写同人文真是太浪费了,不如去写科幻”,所以我就来了。

科幻和其他幻想文学一样,本质是“幻”,用来给读者带来“非现实的体验”。现实世界是枯燥无味的,无论是物理的引力,还是社会的引力,都时刻束缚着我们。我们要创造一个有趣的、异样的世界,让人类看到“世界的另一个样子”,让每个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人,得到片刻的放松。只不过,我们会给这种幻想搬出“理论依据”作为背书。

高校科幻:您最喜欢的科幻小说是什么?是否对您的创作产生过很大影响?

宋钕帆:我喜欢很多科幻小说,但它们各有各的好。所以,我就说两个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分别是刘慈欣和星新一。前者并不陌生,而星新一的小说总能透出一种“微妙的幽默感”,用并不炫酷的设定,讲一个有趣的微故事。我时常想,二者的优点能否结合起来?换言之:在星新一的篇幅中,展现大刘式的宏伟奇观。最近的《舱外》投稿,就在做这一尝试。欢迎大家阅读并在评论区留下宝贵的意见!

高校科幻:您觉得什么是好的科幻作品,如果用几个词去概括,您觉得是什么?可以展开分享一下。

宋钕帆:不同篇幅的科幻作品,有不同的好坏标准。如果是微小说,最好能在“方寸之中见乾坤”,它是一个钥匙眼,但读者只要窥视钥匙眼,就能看到孔洞后面的大千世界。如果是中短篇,就应当立起一个深刻的人物形象,用世界设定影响人物的命运,令其一波三折;

如果是长篇,就务必把三千大千世界琳琅满目地展现出来,如同地宫中堆积如山的珠宝。但是,目前一些不太好的长篇作品,就是试图用寥寥几件珠宝,去撑起一座地宫的库存。

高校科幻:您目前创作的最满意的作品是什么?想通过创作这篇小说表达什么?

宋钕帆:我最满意的作品,是我没有完稿的作品。我积攒了很多科幻设定,想把它们全写进一个大长篇里,不过目前这个作品只存在于想象中。如果它能被写出来,我会将它投稿到合适的长篇类科幻竞赛。目前我已投稿的作品,都是为这一最终目标而写的练习作,因此都不够让人满意。

高校科幻:作为一个年轻作者,您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反馈和帮助?

宋钕帆:首先,我最希望有人帮我看文和点评。很多时候,写稿都是孤军奋战,没有人提建议,没法获得改进,去问一些认识的人,他们也说忙。因此,我希望有人组建一个专业的“改稿咨询平台”,只要我发文过去,就有人罗列出文章的各种提升点。

其次,素人们缺乏“有效的”投稿渠道。就拿纯文学期刊来说,许多杂志是不看自然来稿的,如果与主编没有关系,作品就很难被发掘。目前,参赛获奖是少数可行的上升空间,然而绝大部分竞赛是一年一次,由于大部分新人选择走竞赛渠道,使得很多比赛的难度和211录取率相当。所以,不少年轻作者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推荐发表机会”(不只是我)。

高校科幻:在科幻小说的写作过程中有什么心得体会?会关注同代人和同代人的作品吗?

宋钕帆:我的体会是,科幻点子是可以量产的,我把它叫做“逻辑计算”。通过各种简单的逻辑操作,可以把老土的、简单的点子变成新点子,但具体过程在这里讲不完。

同代人我一直在关注,事实上,很多年纪比我小的人都比我优秀,当我大四才开始投稿时,有不少人已经刷了很多获奖履历,甚至出版了自己的作品。因此在写这篇采访稿时,我觉得“忝列其中”,比起校园新星栏目里的其他人,我的资历确实太薄了。不过,我相信,只要搞出“量产科幻点子”的技术,后来居上是有可能的。

高校科幻:您觉得现在创作的科幻作品已形成明显的特征吗?还是一直在尝试?最想形成什么样的明显特征?

宋钕帆:目前来说,大致有三个方向。其一为刘慈欣和星新一相结合的风格,其二为童话风格(本次星火杯参赛文的风格),其三为硬科幻风格(它暂时只存在于我的设定集中)。对于不同篇幅的科幻作品,因为功能不一样,使用的风格自然有所不同。所以,很难说未来哪一种风格是专攻的。

高校科幻:从何时开始有自觉意识地写作?与那时相比,您对文学的理解是否发生了变化?

宋钕帆:我第一次写作,是因为看到一幅蒸汽朋克风格的插画很漂亮,但是学校不允许带手机,我就想尽量把插画里的场景写下来,“把图像翻译成文字”。这样,当我打开笔记本时,再看到这一段文字,脑子里就能迅速还原出插画里的场景。当时,为了还原出画面的状态,文风和修饰都比较繁重。

现在,我明白“故事才是小说的核心”,因此去繁化简,不做不必要的描写。如果描写,一定是因为它在后文有用。

高校科幻:您大学时的专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专业?您觉得专业对您创作的影响大吗?

宋钕帆:我是中药学专业,除了要学习传统的中医学、中药学理论,还要学习生物化学、制药工程等现代科学。选择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个专业不是临床方向,无需去医院实习,有充足的业余时间进行科幻创作。当我的一些临床类同学在医院三班倒时,我还能在宿舍里写完这篇采访稿。

高校科幻:现在来看,科幻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在您生活和学习中扮演什么角色?

宋钕帆:为了写科幻,我考了研究生。

因为,我很想参加星火杯征文,如果我考不上研,就得去上班,就没办法报名了;不但星火杯,其他一些高校限定的征文,也会无法参加(俗称:为了醋包一盘饺子)。

所以,过去一年考研我很卷,最后初试考了本校第一,成功升学。复试结束时,星火杯就要截稿了,本届的获奖文是我花一星期赶出来的,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存在一些赶工的粗糙痕迹(要是时间充分一点,或许能写得更好吧)。

当然,我会在正常完成学业任务的情况下才写科幻,对于我来说,学业是白米饭,科幻写作是丰富的配菜;白米饭不可不吃,但只有“精神上的囚徒”才会只吃白米饭吧。

高校科幻:创作科幻小说会注重小说与现实的联系吗?是否认同历史感、现实感的匮乏与经验的同质化是当代青年作家普遍面临的问题?

宋钕帆:就拿本届星火杯投稿来说,灵感来自于“话费欠交”。在某个营业厅的一番忽悠后,我上当了,电话卡每个月扣我150块钱,后来想降回原套餐,跑了漫长的手续。因此我设想了一种极端情况:话费从手机扩展到人的发声器官里。

历史感匮乏的问题并不明显,在本届星火杯,我们能看到许多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科幻作品,同时,还有两篇古埃及题材的作品获了奖。但是,经验同质化确实是一个问题:它最典型的表现,在于科幻点子的重复一一市面上有大量作品是写“人工智能”的,这令一些读者感到厌倦。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也在寻找破局之道。倘若我找到了“科幻点子量产”的系统化方法,也愿意公开分享给大家。

高校科幻:祝贺您的作品在第六届“星火杯”全国高校科幻联合征文大赛中获奖,您对参与这个赛事的感受如何?

宋钕帆:星火杯是我开始科幻写作的第一站,它为许多零背景的科幻素人提供了被挖掘、被发现的舞台,是一个有效的新人上升渠道。我认为星火杯的赛制与评审流程非常值得推广,因为它的每一环节都是公开透明的,能最大程度保证参赛者纯靠实力站上舞台。这一点,是当今很多文学类竞赛欠缺的。

星火杯的“四轮筛选”是一把尺子,能帮作者检测自身的能力水平。参与竞赛,相当于参与一次科幻写作水平考试,通过作品最终进入的层次(如“初审”、“复审”),作者能算出自己的排名百分比;这样,下一次参赛时,作者就能明白有无进步。相比之下,一些文学竞赛虽然也有几轮筛选,但因为名单不公开,作者就不知道自己的“排名百分比”,也就不利于对照成长轨迹。我鼓励大家将这里作为“科幻梦想”的第一站,由此书写自己的绚烂篇章。

高校科幻:最后有什么特别想说的话?

宋钕帆:事实上,比起获奖,我更希望获得学习和提升的机会。星火学院是一个不错的学习提升平台,今后我想多多参与它的活动,在里面认识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作者。如果星火学院开班了,请及时通知我!

原文刊载于

《舱外》2024年9月刊

《舱外》动态 | LATEST NEWS

■ 创刊·征稿

■ 《舱外》2022年7月刊(总第1期)

■ 《舱外》2022年12月刊(总第2期)

■ 《舱外》2023年4月刊(总第3期)

■ 《舱外》2023年7月刊(总第4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