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只出一个

不愧是成都“最高水平”

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

——清·张廷玉《明史》

“益,古大都会也。

有江山之雄,有文物之盛。”

成都是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灿烂辉煌、文脉绵延悠长

古往今来

不论是科举考试,还是全国高考

蜀地学子们的成绩一向骄人

在全省乃至全国名列前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下

明清时期的两位成都状元

虽然数少,但是才广

他们的一生经历更是丰富非凡

明代

“博学状元”杨慎

1994年版的《三国演义》以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开始。这首歌、这段词因《三国演义》而家喻户晓,却鲜有人去关注它的作者——“大明第一才子”杨慎。明清两代,四川各有一名状元。杨慎便是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新都人,大学士杨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北京孝顺胡同。新都杨氏一脉盛产文人、官员,其中杨慎父亲杨廷和于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中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先后任翰林检讨、左春坊中允、詹事府詹事、内阁大学士兼太子太保、少傅、少师,直至内阁首辅。杨慎少时聪颖,“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过秦论》,长老惊异”;20岁到成都参加“乡试”,名列第一;24岁在北京会试第二、殿试第一,为状元,授翰林修撰,参与编校《文献通考》;明世宗嘉靖即位后,参与编修《明武宗实录》。杨慎做优游的京官,同时也悉心研究学问,“枕籍乎经史,博学乎百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升庵小像 [清]钱杜 绘(图源:成都日报)

原本杨慎的人生轨迹也会和父辈一样,在京安然做官、终老。但在杨慎37岁时,他因参与“大礼议”争论并遭到廷杖处罚,被削职为民并永远流放至云南永昌卫(今保山)。根据《大明律》的规定,这种处罚仅次于死刑,意味着他将在烟瘴之地度过余生。然而,由于家庭背景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杨慎在云、贵、川三地的官场和民间都拥有许多庇护者、崇拜者和追随者。即使在充军期间,他也能享受到优良的居住环境和丰裕的生活。

杨慎在云南30余年的“罪戍”生涯,虽然时时感到“天涯岁月催人”“儒术于吾何有哉”,但客观环境的“优渥”,使他获得了读书、著述、考察、进行云贵川学术交流的时间、自由和物质条件。

从高官到罪犯,从京城到边陲,从高层到低层,从宫殿到寨堡,一番坎坷的生活经历使这位勤学者收获良多,山川地理、方志方言、民俗俚语、民歌民谚、路驿水站、南诏大理夜郎古迹等都成为他学习、探访、辨释、考信的学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升庵簪花图》 [明] 陈洪绶 绘(图源:《典籍里的成都》)

他在云南30余年,并无日常重务,有充裕的时间博览群书、优游山水和潜心著述,最终以毕生努力铸就自己在明代文化史上的成就。

《明史·杨慎传》载:“既投荒多暇,书无所不览。尝语人曰:‘资性不足恃,日新德业,当自学问中来。’故好学穷理,老而称笃。”

清代

“布衣状元”骆成骧

明代四川唯一的状元因其才华而备受赞誉,清代四川唯一的状元骆成骧则凭借其在历史大潮中的作为而为后人铭记。

骆成骧生于资中,9岁来到成都,就读于锦江书院;14岁参加州试,斩获头名,得到时任尊经书院山长的王闿运器重,随即入院读书并拜王闿运为师。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骆成骧被光绪钦点为状元,也由此成为清朝唯一一个四川籍状元。虽然是清朝的状元,但骆成骧真正的功绩并不在清朝,而是在辛亥以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成骧及光绪皇帝题写的“状元及第”匾(图源:《典籍里的成都》)

清亡后不久,袁世凯上台,意图复辟,他授意杨度等人成立筹安会,鼓吹帝制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好制度。为拢人心,袁世凯派成都知县找到骆成骧,劝他担任川、滇、黔筹安会的会长。骆成骧听后大怒,拍案而起,把来人骂个狗血淋头,撵出门去。1915年,袁世凯称帝。远在云南的蔡锷宣布云南独立,带着护国军到了四川,和四川督军、骆成骧的学生陈宦的北洋军队交战。骆成骧得知此事,先是让学生陈宦联合蔡锷,密电冯国璋称如果袁世凯战败,就推冯国璋当大总统;随后又拟定三道讨伐袁世凯的电稿,气得袁世凯大喊:“人心大变!”此后不久,袁世凯黯然退位,想来也有骆成骧一份大功。

骆成骧晚年定居于成都,余生几乎都在教育和培育人才中度过。1922年,骆成骧积极奔走,着手筹办四川大学。他提议在四川高等学校的基础上建立四川大学,并动员了一批德高望重的名流绅士联名上书四川省省长公署,呼吁“主持地方筹款”“速建大学”。同时,骆成骧还担任了四川法政学堂和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一年后,他出任四川国学专门学校的校长,并着手筹办成都大学,他推荐张澜成为成都大学的第一任校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骆成骧书法作品(图源:《典籍里的成都》)

由于骆成骧热心教育,学识渊博,被人们尊称为成都“五老七贤”之一,位列七贤之首。然而,他本人并不在意这些名号。他曾打趣说:“什么五老七贤?依我看是五个老不死,七个讨人嫌而已!”引得众人呵呵而笑。骆成骧不仅擅长文墨,还热爱武术,倡导“强国强种”。他为他人撰写碑文的报酬,全都捐给了成都的“武士会”,甚至担任了“武士会”的会长。此外,他还筹集资金在成都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修建了国术馆,创立了“射德会”,提倡射箭运动和柔术。因此,有人误认为他是“武状元”。

1926年夏,骆成骧在成都文庙西街的住所去世。在他去世后,人们需要将他的灵柩送回资中安葬。出殡当天,成都的普通百姓自发组织起来,沿着街道护送骆状元回乡。骆成骧深受成都普通百姓的敬重,可能是因为他为官多年,却没有固定的财产,厨房和灶台都是空的,因此人们称他为“布衣状元”。此外,他也是清代四川地区的第一个状元,为川人争了光,这应当也是他受到人们敬重的原因。

杨慎作为一位文学家和艺术家,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他的作品历久弥新,一直在激励着人们追求美和真理。

骆成骧则以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的身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贡献,他的理念和思想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两位状元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文化人物,他们的影响力和成就都已被后世牢记、赞誉,他们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也将一直传承下去,为后世敬仰,发扬光大。

(本文节选自《典籍里的成都》)

来源:成都方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