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回顾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鸣谢:法国电影资料馆

|前言|

20世纪以来,急速的城镇化进程让大量人口离开土地、聚居于城市;当下,全球超过50亿网络用户每天有大量时间生活在虚拟空间。忙忙碌碌的人群在不断追求“向上”,我们脚下的“土地”似乎不再成为大多数人驻足观看的景观。

但当我们回望生命的来处,视点总会回到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人依靠着土地繁衍生息,离去后回归大地。大地在哺育我们的同时,也塑造了我们。即使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的世界,亦需时时回望,以应对今天的时代变化。

以大地为舞台,人类的故事绵延了数千年,很多故事的基本母题是土地。在电影百年的长河中,通过一部部杰作,一代代大师孜孜不倦地一再强调着这一神圣的主题。他们有的心怀悲悯,温柔地呈现土地上淳朴的日常故事;有的目光如炬,捕捉那些拥有农业生活痕迹的一个个鲜活的人,挖掘隐秘的复杂人性。

在陈凯歌导演作品《黄土地》横空出世40周年之际,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回顾展以“这把泥土”为主题,以20世纪现实主义影像实践为线索,选择了从20世纪初至90年代的3部纪录短片及9部关于土地的经典之作进行展映。从1930年前苏联经典之作《土地》到1963年巴西新电影运动里程碑作品《艰辛岁月》,从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得主《木屐树》《征服者佩尔》到阿巴斯名作《生生长流》,这些影片在时间上贯穿了整个20世纪,在空间上则放眼全球不同地区的热土,涵盖了法国、前苏联、印度、日本、巴西、意大利、丹麦、伊朗等国家。其中,两部中国影片入选,它们分别是由李俊执导于20世纪60年代的力作《农奴》,以及第五代导演开山之作、由陈凯歌执导的《黄土地》。

不同程度上,这些影片都在描述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它们探讨传统人际联结,观察人类的情感变化。在电影史中,如何吸取这些影片的精神,关注人的真实际遇,并延续到未来的电影创作之中?这成为本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其关注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导赏|

PART 1.

短片合辑

*由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与法国电影资料馆合作呈现,展映三部珍贵的法国电影资料馆馆藏短片

*短片导赏部分选编自法国电影资料馆提供资料

① 清末影像

IMAGES DE CHINE(1901-1904) (修复版)

导演:方苏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世纪初,时任法国驻中国龙州、云南府(昆明)领事方苏雅(Auguste François)意识到,他在中国所看到的一切是他的法国同胞所不知道的,而且有可能即将消失。于是,他结合详细记录、照片、影像和实物收藏,制作了真实详尽的报告。在影像中,方苏雅记录下了当时中国的街头日常生活,以及游行、节庆、葬礼、传统戏剧表演等事件。

1905年5月,L. Gaumont & Cie公司的目录刊登了约60个镜头画面,并评价:“这是隐藏在真实中国背后的面纱。这是对至今仍然鲜为人知的东方风俗的一瞥。”

② 美丽的柬埔寨吴哥窟

BEAUTIFUL ANGKOR WAT, CAMBODIA

(1913)(2012修复版)

导演:加斯顿·梅里爱

吴哥遗迹

THE RUINS OF ANGKOR

(1913) (2012修复版)

导演:加斯顿·梅里爱

《美丽的柬埔寨吴哥窟》及《吴哥遗迹》两部短片由加斯顿·梅里爱(Gaston Méliès)和他的团队拍摄,共同呈现了20世纪10年代柬埔寨吴哥窟的珍贵影像。

1912至1913年,当加斯顿·梅里爱的弟弟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还在巴黎的摄影棚里拍摄想象中的旅行时,加斯顿·梅里爱进行了一次长达10个月的亚太旅行。在这次电影探险中,他拍摄制作了不少于64部影片,其中既有剧情片也有纪录片;一些影片甚至是爪哇、柬埔寨和新加坡最早的影像资料,加斯顿也可能是第一个让塔希提人、毛利人、土著人、爪哇人和柬埔寨人出现在剧情片中的电影人。

《美丽的柬埔寨吴哥窟》和《吴哥遗迹》就是其中的两部短片,它们分别于1913年12月11日和12月25日在美国放映。后来,影片的底片拷贝损坏严重,为了更好地保存它们,法国电影资料馆于2010年底对其进行了转制,并使其重焕生机。

在加斯顿·梅里爱逝世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向这位被人们遗忘已久的早期电影的先驱致敬,同时以他航行途中仅存的一些影像为契机,反思改变、身份和再现等问题。

PART 2.

* 回顾展外语长片导赏部分由平遥国际电影展国际节目策划神谷直希(Naoki Kamiya)撰写

* 影片按出品年先后排序

土地 EARTH (1930)

苏联

导演:亚历山大·杜辅仁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继《兹韦尼戈拉》和《兵工厂》之后,亚历山大·杜辅仁科用自己三部曲中的无声电影《土地》,描绘了其祖国在20世纪20年代末的改革。当年轻人通过引进拖拉机来推进农业集体化,他们遭到了富裕地主的强烈反对。冲突最终导致了一位年轻领导者被谋杀。以乌克兰的壮丽风景为背景,影片通过令人惊叹的视觉图像探讨了生命与死亡的循环。现在,该片与爱森斯坦的《战舰波将金号》、普多夫金的《母亲》一起,并列为前苏联电影的经典之作。

大地之歌

PATHER PANCHALI(1955) (修复版)

印度

导演:萨蒂亚吉特·雷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孟加拉的一个小村庄里,年少的阿普(Apu)和他想成为作家的小职员父亲、勤劳的母亲、以及姐姐生活在一起。在一位年迈的女性亲戚搬来与他们同住后,他们的贫困加剧了。父亲外出谋生期间,这位亲戚和阿普的姐姐相继去世。在绝望之中,一家人决定在一个新的地方重新开始。

受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启发,萨蒂亚吉特·雷伊用了三年时间,自筹资金完成了他的首部电影。这是他备受赞誉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被黑泽明和特吕弗称赞为“大师之作”。

裸岛 THE NAKED ISLAND(1960)

日本

导演:新藤兼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濑户内海的一个陡峭的小岛上,一对夫妇和他们的两个儿子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没有电、煤气和自来水。从黎明到黄昏,他们辛勤劳作,种植作物,划船到邻近的岛屿取水,然后将水运回山上。

这部由日本独立电影先驱创作的无对白家庭剧情片,深刻展现了人类的韧性和淳朴,同时展示了导演毕生坚定不移的实验精神。

艰辛岁月 VIDAS SECAS(1963)

巴西

导演:内尔森·帕雷拉·德桑托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0年,在一场毁灭性的旱灾和饥荒中,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穿越严酷的荒野寻找工作。他们来到一座废弃的农舍,试图在那里开始新的生活,但在强权的剥削下,他们的苦难仍在继续。当旱灾再次来袭,他们又被迫离开。

该片改编自格拉西里阿诺·拉莫斯(Graciliano Ramos)的小说,以质朴而真实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巴西东北部人民的艰苦生活,是巴西“新电影运动”(Cinema Novo)中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

农奴 NONG NU (1964)

中国

导演:李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解放前的西藏,强巴因偷吃贡品被土登活佛罚为“哑巴”,并被农奴主旺杰收为家奴,过着非人的生活。从那时起,强巴拒绝说话,通过沉默来表达他的反抗。解放后,农奴主的儿子密谋煽动武装叛乱,叛乱最终被解放军粉碎,农奴们终于获得了自由。

《农奴》由藏族演员出演,是新中国第一部在西藏地区拍摄的故事片。影片中人物对话极少,更强调以扎实的摄影与音乐实现叙事与情感的传达,极具艺术感染力。此外,影片具备独特的造型意识,利用黑白摄影的方式来塑造令人压抑的西藏农奴的生活,采用了近似雕塑般的人物造型和各种充满隐喻和象征的高反差影调画面构图,赋予了影片一种凝重的基调和历史沉重感。

木屐树

THE TREE OF WOODEN CLOGS(1978)

意大利

导演:埃曼诺·奥尔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以19世纪末的意大利北部为背景,这部荣获戛纳最高奖的电影追溯了四个贫困家庭在一处偏远农场工作的一年,那里的一切都归一位苛刻的地主所有。尽管城市中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但他们的生活仍旧停滞在封建时代。一位父亲为了给上学的儿子做木屐而砍伐了一棵树,这激怒了地主,也使得整个家庭陷入了困境。

奥尔米导演受到其祖母讲述的故事启发,采用新现实主义的手法来探索乡村生活的美与残酷,同时选择使用当地农民来出演影片中的角色。

黄土地 YELLOW EARTH(1984) (修复版)

【四十周年致敬放映】

中国

导演:陈凯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陕北农村的贫苦女孩翠巧自小由父亲作主定下娃娃亲。结识八路军文工团团员顾青之后,她对延安妇女教育和婚姻自主的生活心向往之,然而却无法摆脱命运,只得借助“信天游”的歌声,抒发内心的痛苦。

如果说世界上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最经典的关于“泥土”的影像表达,那么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堪称最能代表中国“泥土”的电影之一。1984年,它的横空出世为中国电影带来了全新的视听语言,是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是中国第五代电影的开山之作,更为中国导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征服者佩尔

PELLE THE CONQUEROR(1987)

丹麦/瑞典

导演:比利·奥古斯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艘载满瑞典移民的船抵达了雾气弥漫的丹麦海岸,上面载着丧偶农民拉斯(Lasse)和他年幼的儿子佩尔(Pelle)。尽管他们希望过上更好的生活,但唯一的选择却是当个农场工人,住在牲畜棚里。他们忍受着繁重的劳动和歧视,却仍然保持着梦想。

在冲突、阴谋、背叛和禁忌的爱情中,佩尔涉足复杂的成人世界,并找到了通往独立的道路。这部描绘19世纪最后十年的史诗电影曾获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和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生生长流 AND LIFE GOES ON…(1992)

伊朗

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90年,一场强烈的地震袭击了伊朗北部。一位多年前曾在当地村庄拍摄过电影的导演和他的儿子一起出发,前往当地确认那些儿童演员是否安然无恙。沿途房屋倒塌、道路受阻,这次旅程变成了一场曲折的寻找。

《何处是我朋友的家》导演、伊朗大师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打造了一部鼓舞人心的公路电影。影片既捕捉到了灾区的严酷现实,又展现了即便在最平凡的生活瞬间,也有人类的情感连结与韧性闪烁。

-------平遥国际电影展-------

平遥国际电影展(Pingyao 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办于2017年,每年于拥有2800年历史的平遥古城举办。前七届电影展已于2017年至2023年成功举行。

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卧虎藏龙”为名,由展映、产业、学术、教育四大板块构成。在展映世界各国优秀影片的基础上,平遥国际电影展尤为注重发现并积极推广新兴及发展中国家青年导演的优秀作品,为这些影片提供发声的平台,旨在增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以激活、繁荣世界电影的创作。

2024第八届平遥国际电影展

09.24——09.30

敬请期待

在平遥

发掘更多看电影的可能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