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河工程的起源和目标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河工程构想源于2013年清华与青海大学联合团队,旨在通过科学分析大气水汽分布,利用人工干预技术统筹调控空中与地表水资源。初期未获广泛关注,直至2016年王光谦院士团队在《中国科学:技术科学》上发表“天空河流”理论,提出识别并模拟大气中的水汽网络(天河),以实现跨区域空中调水,创新性地规划了水汽资源再分配蓝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一下工程进度相关节点时间

  1. 2016年2月

    • 科技部发布了“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第一批项目申报指南,团队积极响应,并联合多家优势科研院所,以“云水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装备与应用示范”为项目名称进行申报。

    • 经过激烈竞争与专家评审,遗憾的是,项目并未获得立项,同类型项目由另一团队成功获批。

  2. 2016年12月

    • 科技部发布了“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项目申报指南,我们团队以此为契机,迅速调整策略,以清华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国内外多家顶尖科研机构,成功申报并获批了“全球水循环及‘天河工程’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大科学计划”项目。

    • 该项目的获批标志着我们在水资源开发利用领域的研究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体现了我们在国际合作与科技创新方面的实力。

  3. 2017年

    • 针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重点专项的第二批项目申报指南,我们团队再次出击,以青海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清华大学等单位,成功申报并获批了“河源区及干旱区降雨径流挖潜与高效利用技术”项目。

    • 项目获批后,严格按照科研项目管理要求,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包括编制项目任务书、组织任务书审查、项目启动会、实施方案论证会等。

    • 参与论证的专家来自水利、气象、生态等多个领域,确保了项目研究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4. 项目推进至2018

    • 项目组围绕空-地水资源形成转化规律、空-地水资源联合利用技术等关键领域开展深入探索,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并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

    • 尽管如此,我们深知离实际规模性应用尚有很大距离,因此研究团队成员仍在踏实工作,不断攻克技术难关。

    • 在此过程中,青海大学和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团队展现出了高度的敬业精神和奉献精神,他们在海拔4200多米的高原野外试验场度过了中秋和国庆节等节假日,为项目的顺利推进付出了巨大努力。

    • 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天河工程目前仍处于观测与探索阶段,存在诸多不成熟和待完善之处。因此,我们诚挚地欢迎广大科研工作者和社会各界提出批评和建议,以便我们在不断学习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2018年,中国启动天河工程卫星与火箭研制,并于2020年成功发射“天河一号”首批双星,开展应用示范。

核心目标:构建人工增雨通道,年调水量达50亿立方米。

关键挑战:精准掌握水汽运输路径。

实施策略:部署“天空侦探”卫星网络,精准监测水汽分布与动态。

技术创新:利用卫星数据识别水汽富集区,设计实施人工增雨方案。

预期影响:天河工程若成功,将显著改善中国水资源分布,为干旱地区如三江源、祁连山、柴达木等年增降水50亿立方米,相当于350个西湖水量,注入新活力与希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工增雨技术环保无害,不扰云层,规避恶劣天气风险。**
增雨技术环保无害,不扰云层,规避恶劣天气风险。**

空中调水工程驱动航天科技,强化卫星与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空中调水工程驱动航天科技,强化卫星与遥感技术在气象监测中的应用。

经济前景广阔,天河工程将惠及干旱地区,通过精准调水促进农业、畜牧业繁荣。
经济前景广阔,天河工程将惠及干旱地区,通过精准调水促进农业、畜牧业繁荣。

天河工程核心在于“天河一号”卫星网与地面执行系统的协同,构建天地一体作业体系,确保水汽精准调配。天河工程核心在于“天河一号”卫星网与地面执行系统的协同,构建天地一体作业体系,确保水汽精准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