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硕士应届毕业生,也是一个有12年农业经验的‘新农人’。”“90”后的王晨旭习惯这样介绍自己。

2012年,即将从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晨旭,因为父母身体原因放弃了出国留学的机会,回到了家乡青岛市即墨区金口镇大官庄村从事农业工作。

王晨旭从小对花卉种植有浓厚兴趣,尤其是记忆中那棵一开花便能香飘满院的桂花树,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在父母的支持下,他用原本为出国准备的学费加上借来的资金,注册成立了青岛虹旭花木专业合作社,培育桂花、耐冬花等景观苗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晨旭正在查看苗木的长势。

从“码农”变“花农”并非易事。因缺乏农业知识,王晨旭屡遭挫折:他曾将喜阳的桂花和需要遮阴的耐冬花混种在同一个大棚,导致大量苗木死亡;尝试有机绿色种植,利用发酵的沼渣作为有机肥、深井水勾兑沼液作为叶面肥喷施桃子,却因管理不善和技术欠缺,第一年种植的桃子几乎全军覆灭;种植了20亩红枫,也因为病虫害死了三分之一……

“回家头几年,我的知识几乎都是在出现的问题中学到的。”王晨旭告诉记者,随着种植作物类型的调整,粮食作物逐渐占据主要部分后,他产生了“知识焦虑”,“观赏景观在用药方面讲究不多,但马铃薯、玉米等入口的食物必须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我觉得必须进行系统学习,就有了考研究生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晨旭正在用沼渣发酵有机肥。

自2017年起开始备考之路,2021年,王晨旭被青岛农业大学农艺与种业专业录取,并在今年顺利毕业。在理想主义之花绽放、专业主义之根深植之时,虽已历经12年的摸爬滚打,他却更愿以“新农人”自称。

“从种植桂花、耐冬花等观赏植物,到栽培桃子、蓝莓等水果,再到马铃薯玉米等粮食作物的尝试,读研前我做农业完全是跟着兴趣走,决定重返校园,也是为了解开在种植自己那几百亩地时遇到的困惑。”王晨旭坦言,完成研究生的学业后,他对农业有了全新的情感——从兴趣逐渐变成一种责任,对未来也有了明确而深远的规划——从事更广泛的技术推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晨旭正在检查苗木的生长情况。

在研究生学习期间,王晨旭的研究方向聚焦于马铃薯的灾情减损与扩种繁育的成本优化。“只把自己的地种好终归是狭隘的,能够引领并带动更多人共同进步,这才是真正的价值体现。”王晨旭告诉记者,距离他种植基地不远处的店东屯村,成了他技术推广的首个受益对象。这个村庄以种植马铃薯为主要经济来源,一旦遭遇灾害,整个村庄的生计都会受到严重威胁。现在,王晨旭一边将自己的种植基地作为试验田,一边向邻近的村庄推广和普及技术,让更多人一起受益。

如今的王晨旭,不仅深刻体会到肩上承担着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还不断发挥自己作为青年农人的创造性。他凭借自身的计算机专业背景,将信息技术与农业相结合,研发用于提高农业效率的程序。去年,他研发的农业蔬菜栽培土壤墒情检测软件获得了国家专利。今年,他还有两项专利正在申请过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晨旭获得的证书。

“以前老师总开玩笑说学习不好就得回家种地,前几天偶遇以前的班主任,我告诉他自己真的回家种地了。”王晨旭打趣地分享道。老师当年的戏言,在不经意间成为了他人生轨迹的真实写照,但他从未后悔。王晨旭深知自己作为年轻一代投身农业,既拥有独特的优势,也面临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他表示,自己将持续发挥在技术领域的专长,深入农业研究,与更多志趣相投的伙伴携手,共同为农业事业注入年轻人的活力与智慧。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刘晓续 通讯员 张亚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