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人物简介

王日根,江苏兴化人。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国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福建省优秀青年社会科学家、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物。历任厦门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历史系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理事、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副会长、鼓浪屿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国家级特色专业“历史学”负责人,国家级教学团队“中国古代史”成员,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工程“中国通史”编写者之一。主持包括国家重大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出版各类论著数十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01

“‘历耕’这个名字好,你今后就好好在历史学

领域中耕耘吧!”

今年是王日根老师在历史专业领域学习和工作的第43个年头。每当有人问他“为什么选择并坚持这行”的时候,他就会回想起导师傅衣凌先生的这句戏言。傅老先生用福州话叫王老师的名字为“历耕”,并说他就是应该在历史领域日日耕耘。而王日根老师也的确“人如其名”,在历史这片广袤的田野内笔耕不辍,一步步地走了过来。

王日根老师与历史的结缘,是源自必然,也是出于偶然。他出生于江苏的一个普通家庭,虽然是农民出身,却自小就在长辈的耳濡目染下了解了许多趣味盎然的历史故事。高中时更是利用学校的资料室借阅了许多古籍资料,培养了对历史的浓厚兴趣。然而高中时,王日根老师曾坚信自己应当学习理科,却在偶然之下转而选择文科,后又结合了自己的兴趣填报志愿,并被厦大历史系录取,正式踏上了历史研究的漫漫长路。

王老师进入厦大后,浸滋于厦门大学中国社会经济史学派的深厚积累之中。研究生阶段,他跟傅衣凌先生的接触更多,除此之外还受到傅宗文、林仁川、林汀水等老师的熏陶,时常还有机会接触李伯重、刘秀生、陈支平等学长,读的书大抵都是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的。在傅老先生的教导下,王老师不受学科边界所限,触类旁通,拓展视野,涉猎了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从而进入了显示出更多的社会史色彩的社会经济史领域。加之王老师成长在农村,在选择研究领域的时候就结合了自身经历,偏向于基层。总体上说,他的研究就是关注身边地区、身边人的历史,或者叫民众的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生时期的王日根在厦大门口留影

02

“作为读书人,较农民确实是舒服多了,

我觉得我没有理由不勤勉,没有理由懈怠。”

在王日根老师看来,历史研究需要勤勉的态度,健硕的身体和敏锐的洞察力。成长于田野间的他保持着勤劳踏实、虚怀若谷的品质,他笑称第二、三点都是他的弱项,但于第一点,他是问心无愧的,“智不如人,只有勤勉一些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时,他出差做调研,时常晕车到吐尽胃里的黄水,下车之后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即便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也会在身体稍缓后尽快打起精神,投入工作。此外,对自己有着高标准、高要求的他不断总结自己的过往,三省吾身;也常勤快登门向各位老师求教,从中获取教诲,触发灵感;还与学生们亲和地讨论,从中相互启发,弥补各自的不足。

王老师偏爱古代史,也常常生出模仿古人的念头。他常以司马迁所说中国的农民“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无日休息”自勉,并受到传统农业社会“日出而作“观念的深刻影响,几十年如一日地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在宁静的清晨聚精会神,活跃思维,开启他一日的工作与学习。正因他如此不舍昼夜地辛勤治学,不分高低地移樽就教,才使得王老师能够不断提升自我、成就自我。

从1981年走到2024年,王日根老师在中国社会经济史、海洋史等领域取得了卓然成就。他先后出版了《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明清民间社会的秩序》(岳麓书社2003)、《明清海疆政策与中国社会发展》(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福建商帮》(香港中华书局1995)等数十部著作;主持点校《明通鉴》(岳麓书社1998);参加点校《闽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参加撰写《中国通史教程》第三卷(姜义华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透视中国东南:文化经济的整合研究》(陈支平、詹石窗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等。在《历史研究》、《社会学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江海学刊》、《学术月刊》、《文史哲》等刊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在各类报刊发表短论、小品文若干。曾获得福建省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2项,厦门市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4次。以自己的经历完美诠释了“历耕”二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日根在图书馆

03

“能够为人师,意味着在学识上、道德品行

得成为一种仪型,我力求让自己不负这

样的称号。”

王日根老师的治学生涯中,曾跟随傅衣凌、杨国桢、王益强等数位老师学习和工作。这些经历不但拓展了他的阅读和见识、磨练了他的洞察力,更是对王老师严谨治学、谦虚谨慎地对待学术问题的态度产生了长远的影响。1988年7月,王日根老师因古文基础扎实,在傅先生等人的推荐首肯下留任,成为了一名厦大教师。

教学相长,从教35年间,王日根老师常觉得自己经历了在学中教和教中学的反复历练,这期间也逐渐成熟了起来。从最初的惶恐、紧张变得越加从容,越加自信。这35年来,他紧随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越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王老师相信大学的首要任务是教书育人,需要以丰富的阅读扩大课程的容量,需要以精湛的科研扩大课程的深度,以高尚的人格去感化受教者,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于是他努力对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标准要求身为人师的自己,将厦大历史人的学问与精神传递下去。

作为导师的他,与学生之间的相处方式,既遵循传统的“师徒如父子”的要求,又与学生保持着朋友的关系。他像一位父亲,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发表见解,努力在学业上言传身教,努力实现薪火相传;又如一位亲切的朋友,平等对待学生,时常抽出时间与学生们一起爬山、一起野炊。指导学生往往需要花费老师非常多的心血,而王老师却以此中学生的成长与自我的提高而感到极大的慰藉与满足。能做到让学生有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在学期间能够有所提升,表示不辱师门,他就会感到特别欣慰。因此,他的学生们无一不敬爱他。去年,学生们瞒着王老师为他筹办了60岁生日宴,看着从全国各地远道赶来的同学,有的还携带妻儿,让他感动到泪流满面,深深体会到桃李满天下的成就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王日根与学生们在植物园

三十余年来如一日地,王老师坚守在历史教师这一岗位上,处在学者与教师的双重角色之间,不局促也不浮躁。他的人生历程是一部对学术和教育的无尽追求的诗篇,他的学术贡献和人格魅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位真正学者的坚持与执着,他不太会用豪言壮语包装自己,只是低调务实地提升自我、日日耕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字:郭思涵

图片:王日根

排版:程小又

责编:郭思涵

审核:王日根 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