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王晨婷

“大飞机看上海,小飞机看芜湖。”芜湖的低空经济,起得早、跑得快。

芜湖是安徽乃至全国率先发展低空经济的城市之一。早在2013年,芜湖就抓住低空空域改革的黄金期,抢先布局航空产业。这一年,芜宣机场与芜湖航空产业园“落子”芜湖辖内的湾沚区,芜湖就此拉开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大幕。在“低空经济之城”的竞逐中,芜湖抢得先机。

十年之后的2023年,芜湖低空经济产业产值达400亿元,同比增速26.58%。芜湖累计吸引近200家核心及关联企业入驻,涵盖整机、无人机、发动机、螺旋桨、航电系统、航空部附件、运营培训等通用航空全产业链。

低空经济之外,这座昔日的“全国最大米市”还在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半导体等诸多新兴产业,不断打开新发展空间。

“江城”的工业底色

地处长江下游皖江段,别称“江城”的芜湖一派江南特色。河网纵横,土地肥沃。“半城山、半城水”,让芜湖成为长江中下游地区重要的水陆交通要道。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一百余年前,芜湖就以铁工、粮米、杂货贸易闻名,被誉为“长江巨埠,皖之中坚”。芜湖的工业基因强大——发出安徽的第一封电报、创办安徽的第一家电厂。芜湖一度是安徽第一大城市。

新中国成立之后,芜湖的工业重点在轻工纺织。上世纪90年的,安徽做出“以芜湖为龙头和突破口,开发皖江,呼应浦东,迎接辐射”的决策,支持芜湖提出的“汽车城”计划。

通宝汽车、华阳汽车等车企先后在芜湖落地,却都未能蹚出一条大道。1997年3月,奇瑞汽车在芜湖经开区打下建厂第一根桩。当时尚是荒滩的开发区,奇瑞最早的办公室不过是几间“小草房”。

“小草房”最终创造了从无到有的奇迹。1999年12月,第一辆奇瑞汽车赶在新世纪到来之前下线;2001年,奇瑞自主开发的第一款轿车“风云”上市,这匹从芜湖跑出的黑马迅速点燃市场。

奇瑞仍在创造奇迹。在奇瑞智造一工厂,一辆辆汽车在自动化生产线的推进下逐渐成型,并完成AI视觉质检机器人精准质检。该工厂高级经理王玉辉介绍,全厂焊装工艺流程配备了660多台机械臂,自动化率达97%。

 智造工厂。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智造工厂。 图源:图虫创意

得益于高自动化率,智造一工厂跑出了“一分钟下线一辆车”的“奇瑞速度”。奇瑞的规模早不可同日而语,2023年销售汽车188.1万辆,营收超3100亿元。188万辆汽车,出口93.7万辆,占比近一半。奇瑞已经连续21年位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

芜湖围绕一辆汽车做文章,汽车成为“首位产业”,基本形成“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发展格局,集聚蔚为壮观的汽车产业。截至2023年底,芜湖拥有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企业814家,其中整车企业共10家,零部件企业共552家,后市场服务企业共252家。

当下,各地争相抢滩新能源汽车,芜湖自然不会缺席。瞄准新能源汽车产业,芜湖2023年10月印发《关于聚焦首位产业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的行动计划》,目标到2027年汽车产业规模突破万亿,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翻一番以上。

仅在2023年,芜湖市新签约亿元以上“首位产业”项目121个,总投资715.6亿元。

芜湖经开区早已不是二十多年前的荒滩。经开区如今的管理面积达138.28平方公里,常住和就业人口超过20万,各类企业4200余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31家,上市公司投资企业63家,本土上市公司12家,高新技术企业15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09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8家。

奇瑞、经开区是芜湖工业迅猛发展的浓缩映照。数字更能直观这座城市的工业底色——2024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达3860.8亿元,增速18%,增速位居安徽省首位;利润总额达285.7亿元,增速42.2%,比全国平均高出38.7个百分点,总量同样是安徽省首位。

在工信部信通院发布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全国50强城市排名中,芜湖位居第25位,较2022年前进2位。

不止向“新”,也向“绿”

芜湖的工业发展要持续向好,升级改造势在必行。这亦是新型工业化的题中之义。

成立于1996年的海螺集团以水泥制造为主导产业,是芜湖的“金字招牌”。赶上了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大发展期,海螺水泥产销量一路扩增,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第一,是亚洲最大的水泥、熟料供应商之一。

水泥制造被普遍认为工艺简单、技术门槛不高,是公认的传统产业。海螺集团却让水泥制造变得“新”起来——先后建成全球第一个水泥窑尾烟气碳捕集纯化项目、全球第一个水泥全流程智能工厂、全国第一个露天水泥矿山矿车无人驾驶项目,被评为国家首批“智能制造标杆企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7月,芜湖市首座6MW36MWh全钒液流储能项目(一期)在荻港海螺水泥公司顺利并网运行。 图源:受访者提供

在海螺箬帽山矿区,一辆辆矿车在矿区里来回穿梭,装料、运输、卸料,每一个步骤有条不紊。不过,这些矿车的驾驶室却无人操作,而是经由智慧大脑计算最优路径,结合车身感知,由此实现全过程无人作业,并实时监控。

海螺的露天矿山无人驾驶场景项目成功入选安徽省十大智能网联汽车典型示范应用场景,以及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和工信部的矿山机器人应用场景名单。

海螺的智能化建设也走在行业前列。2021年,海螺开始建设智能工厂,从无人驾驶矿车的露天作业,到生产线的一键启停,海螺已实现全流程智能化管理。向清洁能源“切换频道”的同时,海螺又依托自身的科技创新实力,将触角蔓延至新材料、环保产业、贸易服务等领域。

产业发展注重上下游联动,产业之间也并非泾渭分明,也有联动协同逻辑。立足主营主业发展新技术,拓宽传统制造业的想象边界,是芜湖新型工业化走出的新路径。

比如,芜湖闯入机器人全国第一梯队的源头,最初只是为了解决奇瑞的造车设备维护成本过高的问题。当地机器人龙头企业埃夫特,前身只是芜湖奇瑞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起初产品主要供应奇瑞的生产线,满足奇瑞资深需求。直到2014年,这家公司才从奇瑞体系独立出来。

 工业机器人运用于不同行业。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工业机器人运用于不同行业。 图源:图虫创意

如今,工业机器人已广泛运用于各个行业,埃夫特也成长为国内工业机器人产销规模最大的企业之一。芜湖也已建成全国首个国家级机器人产业发展集聚区,在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发布的“中国机器人城市综合实力排名TOP10”榜单中位居第8位。

从水泥到环保,由汽车到机器人,传统产业长出更多新枝桠,芜湖的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也日渐完善,新兴产业规模得以壮大。

2023年,芜湖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6.7%,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47.5%;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9.1%,高于安徽全省14.2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3%。

数字化转型的城市标兵

数字经济浪潮汹涌,袭向每个产业。数字技术如何赋能新型工业化成为热点议题。

“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路径。”工信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今年8月在《人民日报》撰文指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他还强调,必须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今年6月,工信部、财政部发布第二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名单。芜湖在列,也是此次安徽省唯一入选城市。

 图源:图虫创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图虫创意

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是工信部、财政部旨在支持地方政府探索形成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方法路径、市场机制和典型模式,梳理一批细分行业,培育一批优质服务商,开发集成一批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这一举措希冀通过示范带动、看样学样、复制推广,引导和推动中小企业加快转型,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数字化水平,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城市。

此次试点建设期2年,中央财政将对入选城市给予1亿元左右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服务能力提升。此次试点建设期2年,中央财政将对入选城市给予1亿元左右奖补资金,用于支持企业数字化改造和服务能力提升。

芜湖将优选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家用电力器具、输配电设备及电线电缆、智能装备及通用零部件和配件制造4个试点行业开展数字化改造。

如何评价数字技术赋能的实际成效,企业最有发言权。在芜湖的美的厨热智能家电产业园内,一块巨大的屏幕实时显示公司四个基地的接单、发货数量,以及交付情况。

这个全球智慧订单中心中控系统,能显示每一笔订单的全流程情况,包括下单时间、生产进度、物流排车、订单装车、客户签收。若在某个流程出现情况,系统会及时发出预警,并分析原因,相关信息会发送至负责人的邮箱。

而在生产方面,凭借5G+设备联机、5G+AI视觉检测、智慧能源管理等多个场景的应用,美的工厂的运维成本降低50%,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这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直接效果。

不过,门槛高、投入大依然是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2021年,芜湖经开区就启动了一站式数字化转型服务驿站——维达智谷,打通工业互联网应用“最后一公里”。维达智谷已入驻中国信通院、联想新视界、西克科技等10余家服务商,构建了各有侧重的服务商资源池。

在具体操作中,维达智谷强化诊断评估工具的应用,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进行“画像”,精准匹配服务商,再通过服务商垫资、政府补助等形式,减轻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错成本。

数字化转型需要真金白银的支持。据安徽省财政厅官网,芜湖市本级预算安排1200万元,按“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制造诊断技改全覆盖行动方案”计划,2023年完成企业诊断服务400家,累计已完成850家。

芜湖支持产业数字化转型重在培育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按企业落地项目的设备投入和软性投入总投资额给予奖补,2023年共计补贴2600万元。以数字化转型为导向,芜湖大力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市本级预算安排近2.7亿元用于兑付智造名城技改补助政策。

新型工业化持续向前推进,芜湖工业的新故事还在不断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