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以后,志愿军紧急入朝作战,先后展开5次大型战役,历时7.5个月,消灭敌军23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军由战略攻势转入战略防御,战线也直接推到三八线附近。

1951年,志愿军再度进行第六次战役,准备投入13个军(第一梯队8个军,第二梯队5个军)作战。

同时,还搭配有大炮、坦克部队,紧急修建了3座机场,方便4个空军团和陆基部队协同作战(还有朝鲜人民军配合作战),后勤运输部队也为志愿军提供了一个月的战斗口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按照这场战役的准备规划,可以有效消灭4万以上的联合国军有生力量,加速朝鲜战事的结束。

可是,正当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却得到上级紧急命令,停止第六次战役作战计划。

那么,在志愿军如此强大的攻势之下,为何还要取消第六次战役计划呢?

这还要从彭德怀的智囊邓华说起。

朝鲜战争时期,邓华时任志愿军副司令,是前五次战役的参谋指挥,也是彭德怀的左膀右臂,四野的三大战将之一,还被夸赞为“在世诸葛”。

当时,邓华作为志愿军代表,正在开城和美军展开停战谈判。在得知志愿军将要发动第六次战役时,他连忙密电给主席,建议立刻停止作战计划。

邓华之所以敢于谏言,就是对于联合国军有着细致的战略战术分析。

当时,联合国军的战略防御阵线已经形成规模,有着完善的现代化阵地工事和战略纵深,并且还采用了以防守为主的战术。

简单来说,就是联合国军不会主动出击,而是依靠工事防御阵线,来拖垮志愿军的进攻脚步。

同时,在敌我装备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贸然进行大规模作战。战斗结果无论胜败,志愿军都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还会丢掉前沿阵地,将前五次战役的辉煌战果化为泡影。

不过,一旦志愿军放弃运动战,而改为阵地战。在减少联合国军的攻击锋芒的同时,还能够扩大战果,以逸待劳,不失为一个好战术。

同时,相比较军事工业体系完备,有着完善后勤供应的联合国军队,志愿军的最大劣势便是后勤补给困难,而且这个劣势在第五次战役的时候,就已经被美军完全掌握。

在第五次战役的第一阶段,志愿军部队没有完全消灭一个建制的联合国团级作战单位。第二阶段,本来是扩大战果的好时机。

但是,随着志愿军纵深穿插太深,导致后勤补给跟不上,以至于志愿军部队将战线推动汉城之后,就只能被迫回撤。

这就让我想起了当年诸葛亮北伐,数次都是因为粮草问题而失去战略机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在志愿军回撤的路上,美军便利用志愿军的补给问题,发动疯狂反扑,进而将部分军队拦截在三八线以南区域。尽管志愿军战士们作战英勇,但是部队的伤亡也是呈明显上升态势。

虽然说抗美援朝后期,志愿军有苏联航空部队的支持,而我军的空军力量也得到提升。但是,因为地形因素影响,协同作战能力大打折扣,也没有突破过联合国军的前沿阵地。

即便是突破联合国军前沿阵地,后续也会陷入拉锯战,很难将联合国军三个师合围歼灭,志愿军也会付出惨重代价。

同时,正因为陷入拉锯战,时间便会被大幅度拉长,然后再度暴露志愿军的短板,即后勤供应问题。

这个缺点一旦被放大,对于整个前线志愿军来说,将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而美军便会依靠强大的后勤保障,将战线向前推进,导致朝鲜战争局势持续恶化,停战谈判也会功亏一篑。

所以,当彭德怀得到停止第六次战役的电令时,心里不免一惊,还好作战行动被及时阻止,否则百万将士的性命不堪设想。

虽然说,以运动战为主的第六次战役没有成功实施,也成为彭德怀心中的一大遗憾。

但是,志愿军在阵地战上的成功(著名的上甘岭战役,持续43天战斗,志愿军打退联合国军900多次冲锋,消灭敌军1万余人,迫使联合国停止进攻),也让彭德怀的第六次战役遗憾烟消云散。

正因为这件事情,他十分佩服邓华,直言邓华就是他的好帮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52年6月,邓华出任志愿军代理司令兼政委,继续带领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展开殊死抵抗,并组织指挥有1952年秋季战术反击作战、上甘岭战役及1953年夏季反击战,一直到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同年7月,邓华指挥的金城反击战(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场大型战役),志愿军也取得重大胜利,歼敌5万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朝鲜战争停战谈判。

其实,第六次战役计划的取消,不单单是后勤供应以及敌我装备悬殊的问题,而是国家之间的国力比拼的无奈。

当时,新中国刚刚建立,百废待兴,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没有充足的物资供应,也没有发达的军事工业。

反观联合国军为首的美国,是一个军事工业强国,有着发达的经济基础,有着完备的工业体系,有着完善的物资产供通道,并且还拥有着掌控原子弹的核威慑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本质上来说,志愿军能够将战线推到三八线,将头号军事强国打得节节败退,已经很了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