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Pexels
认知行为治疗立足于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认为, 精神障碍跟一个人在特定情形或者特定事件下的自动化思维有关,人的自动化的思维发生了扭曲,导致情绪异常波动,躯体也出现症状,在这种认知指导下的所言所行,对自己不但没有帮助,反而越让自己陷入泥潭。
简单举一个例子,我现在给大家讲课,有时会磕磕绊绊,有时候很流畅,这是客观的事实。正常的思维是,这是合理范围的状态波动,只要及时调整就行了。然而,有的人,他们出现的自动化思维就是,太糟糕了,我怎么就这么不行,情绪会更加糟糕,身体也会感到有气无力,讲课也就更加磕磕绊绊,形成了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能够把把一个人功能不良的认知找出来,转变成适应性的认知,对个人的处境更有帮助,这样他的情绪行为,身体上的这种感受都会有正向的变化,这就是认知行为疗法所要做的事。
出现这种功能不良性认知,跟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有关,如果对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指导,那精神障碍就可以得到持久缓解。
我们可以看到, 影响人的不仅仅是事件,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所思所想,他自己的判断,或者说自动化思维对人的影响。
认知理论不仅强调思维自动化对人的影响,事实上,情绪、思维、行为、生理反应,这四者是相互影响的。任何一个方面做出改变,就可以导致另外三个方面有相应的改变。
在认知行为治疗当中,既可以从认知入手进行工作,也可以从行为入手进行工作,还可以从生理层面。比如,药物改变的是脑内的化学物质的浓度,这是生理层面;也可以导致另外三个方面的改善,以及从情绪管理的角度入手,也可以进行工作。
我接诊过的一个小患者,他说他在初三的时候就出现明显的抑郁症,而且有自杀的想法,幸好他当时有个非常好的朋友,每次很痛苦的时候就跟这个好朋友去倾诉,他们每天晚上俩人就去跑圈,操场上跑上半个小时,然后一起去复习。在这种情况下,经过三四个月,他抑郁就好转了(虽然后来也有复发)。
在这个孩子的故事中,促使他改变的就是行为,一起跑步,做运动,当然倾听也很重要。认知行为治疗当中,对于抑郁症患者,我们经常也会从行为激活就是从运动,从做一些让我们放松,让我们感觉轻松,让我们感觉愉快的一些活动去做起。
当然,如果遇到特定的事件,有特定的难题,认知行为疗法不会掩耳盗铃,只说改变认知,特定的难题也会一起来分析,看看这个难题有什么解决之道,而不是让难题一直横亘在面前,成为跨不过去的坎。
事实上,一个人面对难题,解决起来有难度,也通常和认知有关, 他觉得这个事我解决不了,太难了,有这样的一个认知的话,那自然就没有办法去解决和面对。调整他的认知,让他发现他原来也没有那么有难度;以为的自己这个能力不行,原来自己还是有一定的能力的,那这样去解决问题,整个情况就会完全不同,这是从认知理论的角度来理解。
人的思维同时与人生观,价值观有关,那人生观价值观指的就是什么? 就是一个人的核心信念,他怎么样看待他自己以及看待世界;还有中间信念,就是给自己设立什么样的标准,例如, 凡事都要做的尽善尽美,凡事都要做的,让所有人交口称赞,做不好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
核心信念的形成,往往跟他的相关童年经历有关系 ,例如,一个人生活在一个相对苛刻的环境当中,家里。经常批评他说一旦做不好,就说你这个**、你真是个**什么事都做不好,那他可能就很容易形成一个核心思维,就是我什么都做不好。
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然就会想办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随着他长大,他就会比方说他让自己特别努力,特别努力就是一个补偿策略,那特别努力,就可以把事情做的相对好一些,这样我就不是**了。
但一个人即使再努力,也不可能每时每刻都尽善尽美,特别是,随着我们长大,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初中升入高中,跟社会有接触,要步入工作,环境就会越来越复杂,只能更进一步地通过这种内在规则去回避,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当然个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事件发生的时候,人就一下子撑不住了。
核心信念还有一个什么特点,它让我们怎样收集、处理信息。接着前面的例子, 如果有人夸你,今天这个事做的很不错,你可能觉得,对方是一个客套话而已,并不是想真心的告诉我说我很棒,于是这个信息被忽略了。
如果你认定自己是什么样,或者认定别人是什么样,你脑子里的所思所想,你反馈出来的,都是跟你认定的相一致。收集的信息越多,就会越来越坚定自己原来的信念。
认知行为疗法,就是要打破这种循环。
我们经常会用到DTR表格,或者叫功能失调性思维记录表。一个人在特定情形下,他会出现什么样的自动化思维 ,在这样的自动化思维影响下,他会有出现什么样的情绪行为和生理反应?这个想法是否符合事实?有什么证据支持,或者有什么证据反对? 如果不合理,要形成怎样的替代性思维?
再比如,当出现灾难性联想时, 思考如果这个事如果发生,最糟的情况会发生什么,发生了之后又可以怎么应对,或者能不能坚持下去?最乐观的情况会是什么?介于最乐观与最糟糕还有什么中间的情况?
之后,再想象,当我转念之后,这样就会导致大不相同的结果,这样就能寻找到替代性的思维,去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而不是沉溺于旧的思维循环中。
其他的方式还有,加入这种情况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会给别人提出什么样的建议,所谓旁观者清,而在别人身上有效的方式,也自然可以用在自己的身上。
来通过我所接待过的一个具体的案例,来便于大家理解。
我接待的一个来访者,当时正在读研究生,他面临几个心理困扰:总是与比自己差的人交往,导致进步缓慢和人际交往问题;对生活缺乏信心,导致过度努力或完全放弃;总是把事情想得太难,对自己评价过低,因此影响了学业和就业等; 无缘无故地担忧各种事,比如父母去世等。
我先引导他说出自己的自动化思维, 他说他做课题的时候,如果遇到不顺,就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样做下去,肯定什么都学不到,毕业之后我适应社会很困难,比别差一大截,未来就一片黑暗,那这种情况的话就等于我还不如死了,这样甚至会产生自杀的冲动。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自动化思维往往一箩筐出现地出现,有一个专业术语描述这种现象,叫做“思维流”。
经过DTR表格的引导后,他能够自我反思 ,他做事有些点急躁,乱中出错,出了错后就会想,老师要批评我,我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但如果能有意克制住急躁,慢慢做,也可以出成果,所以,不要着急第一次就可以出成果,这样想会放松很多,这就形成了替代思维,而不再认定自己不行,抑郁疲惫感就减轻了。
在这之后,继续追究他的核心信念和中间信念,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努力的动力是,害怕觉得自己不行,就得先否定自己,然后来追求完美,但后来意识到,“觉得自己不行”本身就是一种偏见,意识到之后,过度追求完美就没有意义了。
这些观念的形成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
他从小就有点孤僻,只能自己一个人玩,偶尔别人带自己玩,却依然感觉很不合拍。 有一段时间他有些厌学,这时他的爸爸陪着他学,看到家长认真的样子,为了获得赞扬,只能强行忍着情绪,不敢说不想学了。其实他家长脾气很好, 如果他受不了,也会好好地说,却反而让他更不敢说出自己的想法。 再加上家长陪着学习,总是感觉被监视,就时常觉得自己取得的成就都不值得,也就缺乏了内在的动力。
也和跟妈妈的互动有关,母亲的情绪阴晴不定,他回忆说,每次母亲回家之后,拉着母亲的手,如果母亲的手有些冰凉,就说明母亲生气了。他就学会迎合母亲,让母亲更开心一些,后来他把自己跟母亲交往的方式复制到跟其他人的互动当中了。
通过回忆童年经历,也就能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些自动化的思维。
最后,做一个简单的总结。
虽然我今天一直在说要调整自动化思维,但事实上在更多情况下自动化思维对我们是有帮助的,但当我们罹患了精神障碍,那自动化思维往往会起到很多不好的作用。
生活中的不如意,每个人都会遇到,正如那句话“人生不如意十常八九”,面对不如意我们怎么样重新看待,才有可能促进我们的成长?用我们比较熟悉的成语来说,就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了解了认知行为治疗,我们就拥有塞翁一样的智慧,让不如意成为我们成长的一个助力,让自己过上更好的生活。
作者简介: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任医师
心理危机干预、CBT和PST培训专家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预防医学会精神卫生分会、伤害预防与控制分会常务
作者相关作品:
本文整理自2024年10月精神卫生日主题直播: ,点击看回放。
编辑整理:瑞宽
关注渡过,倾听患者心声,了解精神健康知识,寻找更多帮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