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传承和发扬舒城本地的优秀文化,解读记忆中的舒城民风民俗,彰显深厚的龙舒文化意蕴,感知千年龙舒文化血脉的起伏脉动。由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编撰的《记忆中的舒城民俗》一书于2024年9月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舒城本土的时令节庆、喜庆礼仪、丧葬祭祀、农耕渔猎、衣食住行、饮食文化、文化娱乐、童趣游戏等风俗民情。为此,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和舒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记忆中的舒城民俗》系列专栏,分享书中的文章,与您一起品味舒城的风俗民情,感受龙舒文化,敬请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年味——洋炒爆米花

朱乙丑

小时候,每到年关,家家都要做米泡糖或者姜汁糖。我家做糖的大师傅是我母亲。

上午,母亲把洗好的山芋切成一片一片的,每片有一指厚。切好后,放入大铁锅里煮,到了中午,山芋已经完全烀烂了,母亲在父亲的帮助下,把山芋汤放入纱布中过滤,浓汁流入盆中。午饭后,母亲把山芋汁放入锅中,再加上大麦芽,继续熬煮,浓汁逐渐粘稠,颜色逐渐加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时,外面传来了吆喝声:“洋炒吆——洋炒吆——”。

母亲往灶膛里续上几根木柴,起身,拍拍围腰上的灰,然后解下围腰,从米缸里舀出一斛米,走到外面。

春节临近,母亲要做一些米泡糖,糖浆是用山芋熬的,米泡就是爆米花,外面的吆喝声,就是下乡师傅喊人来做爆米花的。洋炒师傅挑个担子,担子的一头是葫芦状的压力锅,另一头是火炉、风箱和麻袋。师傅戴着鸭舌帽,满脸皱纹,皮肤黝黑,鼻子沾着烟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对师傅说:“我正在熬糖,准备做米泡糖。你来了正好,炸一点米泡。”

师傅放下担子,把老式火炉、风箱和手摇压力锅都放置好。母亲把一斛米递给师傅,师傅把米倒入黑色的压力锅中,加点糖精,盖上,再用加力杆拧紧盖子。师傅戴上手套,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黑黑的压力锅,炉火越来越旺,一段时间后,师傅看了看压力表,觉得时间够了,就停止加热,起身将压力锅扭向一侧,锅嘴用麻袋罩住,把加力管套在小弯头上,膝盖抵住锅身。然后,猛的一扳小弯头,“嘭”的一声巨响,圆形的小锅盖“嚓”的一下打开,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填满了麻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围观的孩子们见洋炒师傅要“放炮”了,迅速退到后面,用双手捂着耳朵,等放炮完了,便蜂拥而上。等热气散尽,师傅把麻袋里的爆米花倒入母亲带来的蛇皮袋里,母亲张开袋口,让在场的每个小孩都抓一把爆米花吃。

母亲带着爆米花回到家时,灶里柴火还在燃,锅里的山芋糖还在熬,直至掌灯时分,终于熬成了小半锅饴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母亲把爆米花放入锅中,撒一把熟芝麻,和糖稀在一起搅拌,搅拌均匀后,用锅铲抄到方桌上,再用洗净的棒槌打成一个大大的方块,最后用菜刀切成一片一片的,米泡糖做成了。此时,屋内弥漫着香甜的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坐在书桌前写作业,父亲拿一块米泡糖给我吃,二姐则给我送来一杯清茶,让我边吃边喝。大哥、二哥、二姐都拿一块糖尝鲜,个个齿颊留香。父母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模样,开心地笑了。

来源 :中共舒城县委宣传部 舒城广播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