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小学教师职称的五种乱象

1. 老实人吃亏,投机者天堂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中,我遇到了许多条条框框的条件,让我感到很烦恼。要发表一篇论文竟然需要花费小一万,还要有人脉关系,这太折腾人了。我坚信,专心教好学生才是最重要的,但在职称评定中,老实人永远是吃亏的。而高级职称,尤其是正高级职称,很大程度上已经沦为了一些投机者的天堂。

2. 高级职称泛滥,满眼权力寻租

现在高级职称评审太泛滥了,不同职称之间的岗位工资差距太大,这造成了两个严重不合理的影响。首先,增加了当地政府的财政负担;其次,满眼的高级职称评定,使得正高级职称几乎无所不在。小学的正高级教师、中学的正高级教师,甚至连幼儿园都有正高级教师。再看看教育体制,到处都是正高级职位。这样的情况实在让人觉得可笑,连食堂管理员都评上了副高。

3. 正副高级教师不一定有教学水平

作为一个农村基层的副高级教师,我对自己的综合素质并不满意。但是,我只是为了多赚点零花钱养家糊口,才去评职称的。荣誉对我来说并不重要。可是,很多小学的正高级教师,连低年级的课都上不好。还有一些校长,连大学都没考上过。他们先是当了小学民办教师,然后又读了一个函授本科。教书不行,就会吹嘘。几年下来,他们就成了校长,评上了副高,评上了正高。这些教了几十年高中的老师,那些在大学当了十几二十年讲师的人,能不感到羞愧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污染教风和校风,使命感下降

职称评定已经污染了教风和校风,导致许多教师只图职称而不顾教学。他们搞虚假、趋炎附势,相互攀比,影响了队伍的团结和和谐。虽然教师的工资明显提高了,自豪感和荣耀感也增强了,但爱岗敬业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却下降了。

5. 职称制度,应对财政紧张的一种办法

财政早就算过账了,增加教龄津贴需要更多的钱。而设置正高副高职称,只有少数人能评上,三分之二的人评不上,财政拿出来的钱就少了。你还能怪谁呢?这不是高级职称含金量大小的问题,而是一种应对财政紧张的办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线教师对职称制度的建议

6. 组织一场国考,展示正副高级教师的风采

如果我们还要坚持职称制度,那就来一场国考吧,让那些正副高级教师在全国人民面前展示一下他们的风采。为了避免作弊,这场考试的纪律必须和高考一样严格,试卷由教育界外的人士编制。

7. 行政干部必须兼任主科才能参评职称

中小学幼儿园的主任以上干部,如果想评副高级或正高级职称,必须要兼任语文、数学等一门主课,并且要连续五年以上才具备条件。不兼任主课的人不允许评职称。这样一来,就看看那些老师还能有意见了吗?

8. 增加教龄津贴,按教龄自然晋升

我们应该根据教龄增加教龄津贴,并按教龄的长短来自然晋升。不用再评职称了。比如,教龄满10年的可以直升中级,教龄满20年的可以直升副高级,教龄满35年的可以直升正高级。同时,要对老师进行严格的常规考核,达不到要求的就不能晋升。

9. 行政岗位、工勤岗位与一线岗位分开

职称评定应该与行政分开。现在的情况是,认真教学的教师总是排在行政人员的后面,这种不正常的现象能持续多久呢?

10. 按教育教学成绩来分配薪酬

可以考虑按照教育教学成绩来分配薪酬。比如,高考、中考、市区期末统考等的成绩可以作为评判标准。第一名奖励三万,第二名奖励两万,以此类推,第五名奖励五千。这样,大家的工资基本相同,但奖金就需要通过努力来争取。这样既公平,又可以杜绝腐败。

以上是一线教师对职称制度的一些建议。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引起重视,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因此影响教育大计。

#山东教育#山东教师#教师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