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历了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成效最为突出的城镇化进程,目前城镇化率达到了66%,40多年提升了48个百分点,大体上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随着城镇化深入推进,将会带来或加速以下变化:

其一,村庄数量不断减少。到203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75%左右,意味着将有1亿左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由此会带来一些村庄凋敝、自然消亡,村庄数量持续减少。

其二,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过去10年有1.4亿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大致上每年有上千万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孩子们也跟着父母进城了。目前,在农村生活的人群以老年人居多,可以预见未来乡村老龄化的问题可能会比城市严重。

其三,乡村生产生活统一性不断弱化。过去在耕田靠牛、下地靠走的时代,乡村生产生活空间是高度重合的。近年来随着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和农业机械化发展,生产和生活空间逐渐表现出一定差异和错位,在哪里住、在哪里搞农业生产没有了必然联系。换言之,未来乡村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这里生活,但不会从事农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我国村庄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当前科学推进乡村建设、发展和治理一定要主动适应这些变化,方能做到稳妥有序。具体措施如下:

首先,要强化村庄规划。不能就眼前需求规划乡村建设,要立足于未来20~30年的乡村变迁、居住人口变化,统筹县域范围内村落位序、分布格局等,科学确定村庄分类,防止资源错配造成浪费。注重前瞻性、科学性和实用性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统筹考虑乡村建设的各项任务,防止出现“拉链路”那样的情况。坚持久久为功推进,不能急功近利、贪大求洋、急躁冒进,严禁违背农民意愿大拆大建、随意撤并村庄搞大社区。

其次,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长足发展,但调研中也发现,一些基础设施往村覆盖、往户延伸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从解决“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顺应乡村发展变迁规律,对规划保留村要优先建设,进一步提升公共设施建设质量和农房建设品质。

随着时间推移,水利、道路等公共基础设施日渐老化,维修管护问题会越来越突出。要健全乡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长效机制,明确管护主体、责任、经费来源等,鼓励和引导具备条件的地方探索推行公共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管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次,要强化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近几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城乡教育、文化、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差距不断缩小,但质量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不少新一代年轻人不愿意在农村生活,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考虑未来子女教育问题,与城市相比差距还是不小的。医疗也如此,虽然通过“组团式”帮扶缓解了一些贫困地区的医疗资源不足问题,但力度还需要持续加大。特别是乡村老龄化问题会越来越突出,不少人还是“未富先老”,针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有所准备,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

本文节选自《领导文萃》2024年11月上“高端访谈”栏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专访中国农业风险管理研究会会长张红宇

来源 | 领导文萃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