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知道,麻垌镇的白石山上这有道家洞天的传说;这有桂平境内古寺遗迹之一,寿圣寺;还有满山的荔枝可吃,等等。
直到有空闲亲历游桂平白石山,才知道,白石山中远不止这些。像在山上,还可以看到有一座宾兴馆。
这座宾兴馆,前面也有文章简要介绍过了。说复杂点,那是一个研究清末科举教育史的一个课题;说简单点,这实际上是一个民间科举助学机构。
在宾兴馆门口的地坪上,看到有两块石板柱并排在一起,对应有三对孔。开始以为这算是“拴马石”,想着以前来这读书的人可能是骑马,骑驴来的,来到这里就把马,驴拴这里,就进宾兴馆上课。
回来查资料,无意间才发现,这可不是什么“拴马石”,这应该叫科举夹石,也叫“旗石”,“夹杆石”,“功名夹石”等等,多种名称。
简单说,这是竖旗杆用的。怎么竖呢?看了这两石柱的结构,应该是三孔穿三根木头,再立个旗杆,扎绑在三根木头上。
这“旗”又是什么旗呢?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如果有人科举及第后,即中秀才,中举人,中进士,就可以立这样的石板柱,作为一种功名的象征。
这种科举夹石,桂平曾经应该有过不少,就明清以来,桂平范围内出过的进士,举人,秀才,那都是以千计了,但时至今日,这么完整保留的科举夹石,估计就这白石山的一对了,其他地方估计都被破坏推倒了,可能也是因为白石山边远,在历代中受到的冲击少,也就幸存下来。
这对夹石还算是比较简单的,在古代科举制度下,科举夹石的样式可谓是多种多样,有的还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异,石材质地不同就另说了,就说类型,如有石旗杆(从上到下都是石头的),如夹石有不同样式的底座,一般四边为秀才,六边为举人,八边为进士,还有夹石本身的形状,如文科和武科的区别,有“文如圭武如戟”的说法,等等。
更重要的,夹石上面还可以刻上一些科举信息,如这是为哪位学子立的夹石,他中的又哪一科,哪一阶段的功名,之类。
当然了,也有可能根据当地的环境选材,夹石的样式就各有不同了。不知是因为岁月的沧桑,还是本来就这样,加上表面风蚀明显,对着白石山宾兴馆的这对夹石,转了几转,都没有辨出上面有字迹的遗留,只能留下疑问了。
按时间算,这白石宾兴馆起于同治六年,那这对夹石的历史最早也不过如此,据载,当时这白石宾兴馆主要是由当时桂平上秀(下湾),中秀(社步),下秀(油麻)三里乡绅群众合建。而这年以后,这三秀里有记载的出了四个举人,秀才数不详。
这夹石是不是当年这些区域的当中某位学子在此得到白石宾兴馆的资助,顺利参加了科举考试,最后得了功名,再回到这里立石纪念呢?
这就不太好考证了。
读史知今,宣传广西各地历史人文,展示地域风貌,讲述广西的旧事,新事。
我在桂平,我是浔州府O鑫森淼焱垚,谢谢阅读关注!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