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9月,一栋7层高的楼房在青岛市南区四川路附近的西广场落成,280户居民敲锣打鼓乔迁新居,这栋被誉为“岛城居民住宅第一高楼”的新家园,被命名为“幸福楼”,这就是“幸福楼”4号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4月,四川路“幸福楼”一角。

“西广场”是大约在30年代初期,由垃圾填埋而成的。此后许多贫苦人们因无处安身在此搭建棚户,成为贫民聚集之地,房屋简陋,居住条件极差。又因地势低洼,污水横流、脏乱不堪,下大雨房屋经常被淹。

作为解放前遗留下来的棚户区,西广场近三分之一的房屋面临倒塌的危险,这里被称为青岛的“龙须沟”。除了许多房屋岌岌可危,不少住户的房舍更是终日不见太阳,整日不知白天黑天,白天大人孩子都要出去见见光、透透气。小雨屋顶漏,大雨屋门灌,出门全是泥,而且西广场的房屋很多木结构,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4月,四川路“幸福楼”前,一棵开了花的梨树。

在《青岛市发动群众改造西广场棚户区的情况》中,对西广场改造前的居住条件与区域环境等做了详细的介绍。这片12000平米的区域内,竟无一树一木和一寸绿地,连植树绿化的空隙都没有。

为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与生活环境,青岛市委、市政府作出决定,尽快启动西广场棚户区改造工程。 当时对于改造西广场存在着三种意见,一是基本维持现状略加改善; 二是“一锨除”,来一个大变样; 三是资金紧张,有计划地逐步进行改造。 最终,西广场改造采取了第三种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4月,四川路“幸福楼”的身影。

1965年3月,西广场新建住宅工程开工。档案资料显示,工程地点为市南区四川路西广场,工程项目为“新建住宅”,层数为7层,高度为20.1米。申请单位为房管局,设计单位为建设局,施工单位为房管局工程处。

西广场拆迁改造时,青岛市政府提出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改造西广场”的口号,发动广大群众参加义务劳动。消息传开,许多市民及机关学校等单位主动赶来参加义务劳动,不畏严寒酷暑,不分男女老幼,为施工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1965年9月26日,西广场首批棚户区改造工程完工。搬进新居的群众很多都留下了激动的眼泪,更加体会到生活在社会主义的幸福,为了表达幸福喜悦地心情,将这座新楼命名为“幸福楼”。

“一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西广场也能盖上大楼”,“没有共产党和毛主席,哪里会有今天”,走进“幸福楼”随处都会听到感谢党、感谢毛主席的声音,许多居民还买来毛主席的画像挂在新房子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四川路“幸福楼”,晾晒衣服的居民。

1966年11月,作为第二批改造范围的“幸福楼”2号楼、3号楼相继竣工。1967年至1968年,“幸福楼”1号、5号、6号、7号楼分别建成,因为这里地势的自然落差,1号至4号楼从四川路上还建了一座桥,直通楼房的三层,桥下为两层,桥上五层。西广场棚户区改造工程全部完成,西广场也成为了历史的代名词,包括412户拆迁户在内的一千五百多户居民住进了新居,除了回迁的居民,还包括大批从其他区域搬入的住房困难户。

“幸福楼”是建国后青岛建设的第一片居民楼,这里也成为了岛城首个高楼群住宅小区。与当时的居住建筑相比,“幸福楼”显得高大壮观,用时下的词汇形容,这里是绝对高档的海景房。其他各区市民纷纷前来观赏,羡慕之情溢于言表。时任青岛市委书记张敬焘也因此名声鹊起,成为至今仍令许多老青岛人念念不忘的好领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四川路“幸福楼”前,玩跳绳游戏的孩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四川路“幸福楼”前,在写有口号的黑板前跳蝇的女孩。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以后,青岛的发展建设日新月异。四十多年后,曾经高大上的“幸福楼”也已是日渐衰旧。亦如当年的西广场棚户区改造,“幸福楼”也逐渐失去了"幸福"的光泽。

拆迁前“幸福楼”的住户,基本是外来打工者居多,原有的”坐地户“大部分已经搬离了这里,剩下的老住户也多都是经济困难或舍不得搬走的老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四川路“幸福楼”的老居民与鸟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四川路“幸福楼”5号楼45户,80岁的张金川老人在楼道上晾晒衣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张金川老人与老伴和回来给老人做饭的儿子合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张金川老人家的墙上,一幅挂着周恩来和邓颖超上世纪60年代初接见电影界人士的合影。

张金川1947年从老家山东省掖县来到青岛,1988年单位分房,从东平路搬来,拆迁前与老伴和小孙子一起住,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

“幸福楼”发5、6、7号楼和之前的4栋楼不同,这3栋楼都是单体建筑,一栋只能住50多户,面积最小的只有16平方米,而之前建成的4栋楼每栋能住上200多户。孩子小的时候还没什么,后来慢慢长大,想给他们分床睡都没地方。

随着岛城东部等地区一座座高楼的拔地而起,上世纪80年代开始,“幸福楼”已逐渐褪去了头上的“光环”,许多老住户从“幸福楼”里搬出,把房子出租给外来打工者挣取房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4年,四川路“幸福楼”前,一位运送杂物的外来务工者,望着街头上的光景,一脸神奇的表情。不是我不明白,这个世界变化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4月,四川路“幸福楼”前,遛狗,骑车的人,及停放在楼前的一辆旧三轮摩托车。一幅昔日寻常的的“幸福楼”前的市井生活写照,如今已成追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3月,云南路街道办正式贴出了快速路三期和海底隧道拆迁区域的入户摸底通知,幸福楼名列其中。承载着无数老青岛难忘记忆的“幸福楼”开始了倒计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居民开始陆续迁往别处,永远告别了“幸福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搬家公司搬运家具,曾经的席梦思也是属于高档家用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8年10月,人去楼空,“幸福楼”最后的身影。

2008年10月,当年改善了后海一片棚户区1500多户居民居住环境的“幸福楼”,成为了历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幸福楼“旧址新貌,2021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和2019年快速路三期和琴岛学校及操场分别取代了”幸福楼“,2021年。

2012年,胶宁高架路建成通车。不久,“幸福楼”原址上矗立起几座新建高楼和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曾经的西广场再次焕发了新生。

青岛的城市发展建设中,尤其是在老城区棚户区改造的历史过程中,“幸福楼”的建设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它的建设与时代意义也是不应被忘却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改造,昔日的“幸福楼”已无迹可寻,一座座高楼大厦不断崛起。从西广场的“棚户区”到“幸福楼”的“高大上”,再到配套设施更完善、环境更优美的现代化小区。这片难忘的土地,也在续写着新时代“幸福”的含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献给青岛的时代记忆】

由芸廷艺术空间、时空图景影像工作室策划,历时三年编辑整理,“我记得:芸廷当代纪实摄影收藏系列”首部出版物《他的城:1978—2024年青岛》上线首发。

图/吴正中

文/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