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以及截图,请知悉。
家长总希望孩子有个稳定的工作,至于什么叫稳定的工作,无非是一个编制。而周云丽却放弃了自己辛苦考到手的编制工作,选择回到山区,回到那个她的第二个家。
那么,周云丽后来怎么样了?她又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呢?
1993年,周云丽出生于华坪县的一个村子。华坪县隶属云南丽江,那里有美丽的风景,美丽风景的背后是薄弱的经济发展,周云丽所在的家庭也是非常困难。
周云丽是家中老二,上面还有个姐姐。两个姑娘耗尽了母亲的心血,周云丽出生后不到一年,母亲便撒手而去。而她们的父亲也身患小儿麻痹症,没有办法做重活,更别出外出务工。一家仅四口人,年迈的奶奶,孱弱的父亲,以及两个幼小的女儿。
即便如此,父亲也是尽可能让孩子吃好穿暖。凭借这一双手开垦土地,偶尔打打零工,将周云丽姐妹俩拉扯长大。
但命运总是不公,六岁时,周云丽高烧不退,额头烫得吓人,父亲赶忙带她去诊所看病。但村子的诊所没有完善的设备,根本没考虑做详细的检查,只是开一些简单的退烧药。
周父原以为吃了药就可以退烧,但始终等不到药效起来。等他终于带周云丽去大一些的医院检查时,一切都为时已晚。
高烧不退引起急性角膜炎,周云丽的右眼再也看不见了。
丧母,父弱,自己又成了残疾。周云丽虽然年纪小,却也明白自己命运的坎坷,迷茫为何自己会过得这么艰难?
每当看见父亲疲惫的背影,周云丽都暗暗发誓,自己要好好学习,走出大山,去大城市创出名堂,挣很多很多的钱,让自己自小经历的艰苦都值得!
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周云丽也都付出了行动。
2008年,周云丽跟姐姐都完成了义务教育,还顺利考上了本地的高中。但是因为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需要缴纳学费。可是如此清贫的家庭哪能凑学费?更别说这还有两个人。
周父开始清场家里的东西,什么破铜烂铁都要拿去叫卖,只希望多凑一点是一点。虽然家中只有两个女儿,但周父从来不觉得女儿有什么不好。而是尽量满足她们。他没读过什么书,但他也清楚读书的重要。
可是不论怎么凑,两个人的学费还是凑不出来。就在这一家子不知所措的时候,华坪女高招生的消息传到他们耳中。
彼时,张桂梅筹建的华坪女高刚刚成立,这所女子高中所有费用全免,为的就是让大山的女孩子有学上,有路走。
对于偏远地区的孩子来说,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是走出大山的独木桥。但是想读书的人很多,能读书的人却很少,尤其是女孩。
在偏远地区,女孩总是被赋予成年了就可以嫁人的标签,她们从不被当做一个独立的可以有自我想法意识的人。
女孩读书多了心就野了。女孩会认字能记账就行。诸如此类的说法层出不穷,也就困住了更多的大山里的女孩。
而张桂梅老师给了她们一个希望,就是这所华坪女高。
幸运的是,周父并不是那般不知深浅的人,得到华坪女高免费招生的消息后,周父立马开始奔走联系,周云丽也成功入学。
入学那天,周云丽忍不住哭了。不论是亲切的张桂梅老师,还是准备的非常全面的生活用品,虽然条件简陋,但华坪女高处处都透露的认真和贴心。
华坪女高的学生只需要缴纳学费就可以入学,如果是像她家这么困难的,连生活费也一块包了。
周父领到学校发的崭新的校服,拉着张桂梅老师的手开始泣不成声。在周父的眼里,他好像看到了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眼前的这些慈善的老师,不仅给他的幼女打开了一扇门,还细心地在门口种上了花。
妻子的早逝是周父心中永久的痛,两个女儿早早没了母亲,也自小缺少一份来自母性的温柔。这一刻,张桂梅老师给到了。
华坪女高此时刚刚筹建,一切都是待完善中,不仅是校园待完善,师资、同学都是待完善中。作为第一届学生,周云丽太明白张桂梅老师一路走来的艰苦。而周云丽因为自小经历铸就的坚韧品性,恰恰使得她在华坪女高茁壮成长起来。
张桂梅老师每天陪着学生一起学习,一起生活,条件艰苦又怎么样,比革命先辈们吃草根要好得多。在张桂梅老师的鼓励下,在先烈们故事的激励下,学生们备受鼓舞。
自小梦想挣大钱的周云丽也渐渐端正了心态,挣大钱不是目的,实现人生价值,对社会有用才应该是人生的目标。
也正是这样的转变,促成了周云丽后来的选择。
在华坪女高的三年,周云丽成绩斐然,考上了云南师范并顺利毕业。
毕业后,周云丽考上了一所高中的正式编制,但是一听说华坪女高缺老师,立马放弃编制回了母校。
什么叫对社会有用,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周云丽觉得,回到母校,接替张桂梅老师,教书育人,带领更多的女孩走出大山,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便能实现她的人生价值。
张桂梅尊重每一个孩子的选择,但看到周云丽选择回归母校还是忍不住落泪。薪火相传,不过如此。
周云丽从代课老师做起,先经历了一年的试用期才随后转正。
距今,周云丽已经在华坪女高任教了9年。这九年来,周云丽走遍了华坪女高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给予她新生,也是她的第二个家。这里有她的根,更有她的的“张妈妈”。
张桂梅老师今年已经67岁了,昔日神采奕奕的给她们讲革命故事的“张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但华坪女高依然创办的红红火火。这所高校,不再是只有张桂梅老师一个人支撑,而是有更多的诸如周云丽一般的接棒人一起建设。
张桂梅希望将学生送入清北,周云丽也接过了这个梦想,并在努力中。
哪怕这么多年过去,对于放弃编制的做法,周云丽也不曾后悔。
她知道自己来时的路。
参考资料:
接力张桂梅!长大后真的成了你丨半月谈
热门跟贴